台湾的選举,战场在香港

关品方

10/10/2019

前花旗银行台湾地区副总裁

前港府中央政策组特邀顾问

  

香港动蘯的局势帮了搞台独的蔡英文一个大忙。民进党可以振振有詞地説,一国两制是失敗的,简直是一塌胡塗。如果北京最终要出动武装力量才能制止暴乱,那就等同宣布一国两制寿终正寝。特朗普就等着以此為藉口制裁中国,同时撤消香港关税优惠区的特殊地位,就可号称打赢贸易戦,大有机会胜选连任。北京镇压,将会被渲染為港版六四事件和港版二二八事件。台湾将大量向美国軍购,结成準軍事同盟。民进党继续全面执政的話,早晚會有胆量宣布台湾独立,美国也会有胆量推翻“一个中国”的承诺,绕个弯承认台湾独立的。那末,和平统一的机会帰零,所谓“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将无從说起。

 

北京在本区域的軟肋,四條被美国揑住了两條,就是台独和港独。如果美国进一步尋衅於南海東海,那就真是祸水東引,将会打乱北京的长期战略部暑,对台策略只剩武统成為唯一途径,香港也会继续动乱下去。香港和台湾的独立分离势力一旦合流,美国遏制中国的策略就会得逞,在軍备/外交/貿易/科技/货币/能源/通讯/航宇八大战线都有可能牵一髮而动全身,连环互动相扣,对中国十分不利。。

 

近日香港的敌对势力借口反对蒙面法的实施,已把行动升级到暴动,既然发动“和理非”(大部分坚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香港市民都是守法的)搞大型集会游行示威受到限制,既然封路破坏以至打砸抢不能蒙面,那就化整为零,搞城市游击战,跟着马上就会演变成掠夺抢劫,恐怖袭击,甚至绑架暗杀,无所不用其极。现在 竟然发展到发表成立“香港临时政府”的宣言,不再掩饰剑指中央,妄图推翻特区政府,要把“香港独立”付诸行动的真实意图。

 

“香港独立”,自然是痴人说梦,但这只是敌对势力动员暴民的借口,一切的目的就只一个,把解放军引出来平乱。此所以香港的动乱局势如此复杂,一子错落可以满盤萧索。美国就等着中央出兵。真这样做,很可能掀起美英日欧等国制裁中国的轩然大波,那末,统一台湾非但遥遥無期,香港的地位会江河日下,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計将被打乱。美国頻推有关台湾和香港的法案,咄咄迫人,已不再掩饰其干涉内政抗衡中国的极限施压,漂亮的面子不要了,翻出醜惡的里子。从这个角度看,香港惨被利用,咕咕哀鸣,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城市遊击战,有零星恐襲,动乱长期化,癌细胞不断扩散,政经環境逐步走下坡路,不知道伊于胡底。

 

台湾统独问题一日存在,香港动乱就一日不止。所以説,当前的香港动乱,内因固然自身大有问题,但外因在美国搞局,問题在台湾政局。换言之,台湾的选举,战場在香港。更令人浩叹的是,台湾经常搞大大小小的选举,年復一年上了瘾似的,今后只会不断拿香港的乱局来説事,为台独加柴添薪。所谓“香港今日,台湾明天”,“一国两制彻底失败”,民进党这样说,可以迷惑很多台湾民众。那末,香港今后的一国两制如何落实?永无宁日。

 

幾个月下来,我們逐漸领悟到,北京对反制香港动乱的策略,似有以下数点:

1/ 坚持一国两制,非到最后关头,制暴止乱由特区政府自行处理,中央一定不挿手干预。

2/因此,一定不会出动内地武装力量,包括解放军和公安特警。

3/中美之間的抗衡搏奕长期而复杂,美国将極限施压,北京有底线思维,因此制暴止乱没有所谓解决問题的时间表。

4/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内因外因互动,动乱早晚要来,早来比晚来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支持特区政府调整施政,解困克难,大部分香港市民的优越感和疏离感,最终将会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逐步治愈,实现民心真正回帰,过程儘管漫长而痛苦,容或不可避免。

 

笔者早在六月下旬,动乱初起时,已严正指出,已经在破坏中,更大的破坏还要到来。我们会目睹一城之倾。可惜人微言轻,意见不被重视。心所谓危,不得不再出言警告,望身处庙堂之高的特区领导及时三思而后行,采取适当的措施平暴止乱,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民间的具体意见。


香港動亂將曠日持久,終局預示已寫在牆上

 

香港已經鬧了接近五個月,接下來會怎麼樣呢?有的觀點認為,隨著暴徒日益激進,破壞力增強,香港市民會逐漸起來反對,使到廢青失去民心,問題就會解決。

 

這話也對也不對。如果暴徒真的鬧得更加厲害,讓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逐漸寢食難安,沒辦法理解他們一生何求。那又能怎麼樣呢?和理非們,頂多也只是會說,和平理性非暴力嘛;暴力是不對的,反對暴力。反對的是通過暴力手段來表達五大訴求(日後還會更多),而不是這些“缺一不可”的訴求本身是否合理。

 

因此,就算最終這次暴亂被要求恢復正常社會秩序的香港民意壓了下去,那也僅僅是“暴力活動”本身被壓了下去,但他們的訴求仍然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日後隨時可以東山再起。那麼,這種訴求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剛開始鬧的時候,很多內地人直覺認為,這是民生住房等經濟問題導致的政治問題。這確實是很容易被首先想到的。

 

但隨後慢慢發現,暴徒們並沒有什麼經濟訴求,反而是針對中國和中國人搞起種族仇恨,和納粹是一個路數的。要不是有解放軍在,香港廢青日漸激進之後,效法納粹的種族屠殺,也不是不可能。這究竟是為什麼?

 

由於歷史特殊因素,加上蓄意的教育和宣傳,如今的香港在意識形態上是以一個“反中”的價值觀凝結起來的。為什麼反中呢?當然是因為覺得中國殘暴愚昧落後,所以我們香港自然是西方文明的排頭兵、宣道者、捍衛者,凡是不好的事情,那肯定是萬惡的中國(還有殘暴的共產黨)帶來的,是破壞普世價值的後果。由於處於“反中前線”,這種“皈依者狂熱”甚至比西方社會本身更加激進。

 

所以,香港的社會意識,實際上是西方世界“社會存在”的一個投影。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不完全是香港自身的存在和意識,還有西方世界的社會存在決定香港的社會意識。合起來分析,就清楚了。

 

因為西方強大,所以我們跟著西方走是對的,它的法律、制度、文化,理解的要遵守,不理解的也要遵守,跟著走就沒錯。至於中國,那算什麼?你和西方不一樣,那肯定是錯的,就算你在我眼前展示了很多成果,但沒有普世價值,這些都是壞的,我不看不看不看。

 

要真正最終解決香港問題,解決香港的民心問題,還要等到中國完成對西方世界的徹底超越(那時,內地二三線城市也會超越香港),這種超越要達到不需要借助媒體都能親身感知到的程度。到那個時候,才能真正抽掉支撐香港社會敵對心態的主心骨,才真正釜底抽薪。(臺灣亦然)。

 

而在這之前,香港社會的反中氛圍會始終存在,只是程度的區別,手段的爭議罷了。香港的民意會始終處於敵對狀態,因此大陸沒法去管,也很難有效地管,甚至沒必要想管。中央要是看不過眼,覺得鬧的厲害,看到香港市民遭殃,真要派軍隊進去,恢復了和平與秩序,再一次幫了香港,但敵對民意還是會擺出一副痛心疾首的嚴正樣子:鎮壓、破壞一國兩制、不民主不自由、沒人權沒法治……不然是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普世價值”擁護者的高尚情操的。

 

到時候救港英雄流血又流淚,憑什麼呢?中央又不傻,解放軍也是十八九歲的孩子,讓他們跑到香港去表演“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讓他們去香港,當廢青們顯示自己“勇武”的靶子?絕對不派解放軍或公安武警!

 

香港的金融地位,一時半刻會對內地還有用。動亂將會是長期的,金融方面有較充分的時間慢慢轉型。香港的那麼多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分部,有時間慢慢轉移。不轉移的話,廢青們會通過各種破壞來逼迫他們轉移的。

 

香港歸根到底是中國開放的一個視窗。由於特殊政策,它擁有一些內地城市沒有的優勢,可以為外國資本和大陸打交道提供較好的服務。但別忘了,投資者只有環繞投資物件去尋找仲介服務的,沒聽說過仲介機構停業了就不來投資的。香港的繁榮從根本上說是外資對中國的信心,知道中國的發展可以給他們帶來機遇和金錢。香港這個仲介視窗沒有了,那也只是走遠一點增加一些成本而已,不可能放棄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量。

 

本來“窮台”可行(通過經濟手段遏制台獨,現在做著),但“窮港”(斷水斷糧?)是沒法做的。都回歸了,怎行?沒辦法。正好有廢青跳出來說要“攬炒”,主動提出要毀掉香港,來個魚死網破。香港在1997年時處於高點,隨著中國發展必然要相對衰落。“回歸後香港走下坡”這口黑鍋,本來是很難甩的。既然如此那行,廢青就把這個“歷史罪人”背起來好了。日後史書上就這麼寫。

 

香港最終的結局,將是以一個徹底喪失心氣的三線城市的結局,以心悅誠服痛改前非的姿態,打掉毫無來由(其實大有來由如同上述)的對祖國的傲慢和偏見,回到中華邊陲的歷史位置上。2047,我們等著看。在這之前,香港將面臨浩大的社會變遷。這就是一國兩制在我們眼前活生生的展示。

現階段香港政治家(如有)要跳出香港看香港。香港的現實是正邪都很弱,多數人旁觀。決定香港的是中美兩大重錘。這話說出來,很傷香港人的心,但屬殘酷現實。美英深耕香港,引爆按鈕在他們手上。中央重拳未發,滅不滅火,只在彈指之間。香港最大的悲哀是,成為中美國際拳擊賽的非計分區,長期如此,起碼要挨到2047 —— 對手打我這部位我疼,但不扣分。中國為了贏得比賽忍著疼,集中精力反擊他的計分區,讓他敗。

 

處在非計分區的香港人,嗷嗷哀鳴,被對手指揮著要自己自殘,“攬炒”。可憐人有其可恨處。這殘酷事實,大部分香港人還不知道。知道的,有能力的,已趕緊跑。

 

 

關品方

香港市民,前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19年10月,危城


在大湾区内重塑狮子山下的精神

  

关品方

10/10/2019

香港闲人,憂国憂民则放翁

前港府中央政策组特邀顾问

 

现在看来,香港局势弄到如此不堪,特首有不可逃避的责任。事实证明,她并沒有足夠的能力駕馭當前香港的局勢,建議她及時讓位。但何時及如何让位,如今确实费煞思量,因不可让反對勢力的氣燄藉此益发囂張。五大訴求一直不包括“特首下台”,可能是因為她在台上越久,客觀上越能够助長暴徒瘋動,反對勢力搞亂香港遏制中国發展的目的就更有机会達到。

 

特首是好人。但她有沒有犯錯?坊间评论具足,這裏不深入分析。她選擇和民眾公开對話,勇敢地坐在那裏直面香港市民,被人們不尽不实地指責自己的錯處,甚至公開認錯;她做到了,有担当。但她接受無理的指摘所受到的屈辱,作為特首代表全体香港市民,在全世界面前她辜負了這個身份。我们不可無視事實,恍惚一切的錯都是政府的錯,警隊的錯。誰是始作俑者?她怎能夠不理直氣壯地直斥暴徒之非?她為什麽不嚴正指出暴徒的行徑已迹近恐怖主義,实貭是在鬧顏色革命。你们要光复香港到九七年前?要革命到怎样一个时代?實際上是否要陰謀奪權?特首要说的应是:特区政府直斥暴徒之非,他们的犯罪行为絕對不可接受,一定要依法逮捕追究!

 

如果港府繼續由现在的领导团队主持工作,香港的前景將會一片灰黯。我這個悲觀看法,冷靜理性客觀地分析起來,基本點是:如果不在教育和传媒两方面釜底抽薪,縱容反對勢力這樣搞下去,未來的香港將屬於一群壞了腦子的人,沒救了的。

 

為什麼呢?因為部分成年人會繼續用他們的價值觀去教導年輕人,學校會繼續洗腦教育,傳媒會繼續失實報導。长期反中/抗中/仇中,搞光復革命,城邦自決和香港獨立,宣揚分離主義,与台独合流。

 

不認同这些反对势力的人,儘管不安排後路,不選擇移民離開香港,也將會被滅聲,變成小群少眾。每年有多少學生高中畢業?他們滿18歲就可以投票。其中抱有現已形成的叛逆心態的人,他們還會投票給建制派支持政府施政嗎?今後的一二十年,中年的務實選民(和平/理性/非暴力)逐漸老死之后,將來那有足夠選票讓温和派當選,進入區議會和立法會,抗衡勇武派,乱港派和反对派?區議會和立法會將會由“勇乱反”控制,“和理非”要靠边站。立法權到手亦即理財權到手,他們就可以逐步控制政府的運作,政府将无法有效施政,等同被劫持夺权。

 

香港大專院校,可能因為再沒有知名學者願意來香港仼教,國際間的學術水平和全球排名会跌到百強之外,届時還會有外國知名学者愿意来應聘任教?客觀趨勢是,外國和內地的學生少了来,香港的本地生缺少競争,本来已低落的语文表達能力将更差劣,國際化教育就無從說起,如何维持国際大都会的地位?當這些學生畢業後,政府和企業缺乏選擇,會否無奈地要聘請他們?香港競爭力衰退,經濟變差,物價下跌,股市停滯,樓價下跌,购买力减退,似可断言。

 

總之,香港将会不再一样。在泛政治的氛围下,新一代的香港人,在吵鬧和纷攘中,再难安居樂业,只能忍耐着生活下去。香港会繼續存在一直走向2047。當然,中央不會讓那些反中亂港的人混入國內去的。中央会出台有效的隔离办法和边防措施。所以最後香港會變成一個孤島,只在名義上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骨子裡,沒有內地人會真正認為這些反中乱港的香港人是真正的民心回归的自己人。

 

有能力有機會的,將子女送去外國或返內地接受教育,再讓他們定居在香港以外谋求發展。我們建立起來的獅子山下熟悉的香港,將會是一個歷史的終結。不捨亦徒然。大部分香港人的根,都在大湾区,将来的出路,也在大湾区。從乐观的角度看,新一代爱国护港的香港人或可在大湾区重塑新的狮子山精神:勤劳務实,乐观敢言,守望相助,爱国顧家,忠於事业,誠以待人。

 

近日我读放翁的诗詞,参照时局,回首前瞻,心所谓危,深有感触。赋古体詩如下,供读者吟味:

掩卷低迴憶放翁,老去焉言百事空?忍将萬字安民策,留取東家侍書僮?撼树蜉蝣乃夏蟲,孰识秀木傲群峰?棟材未必千人見,但聽風聲便不同。

 

 


關:關品方教授

錢:錢俊華

2018年8月8日

東京大学/駒場本部校园

錢:七十年代保釣運動,關教授是領袖之一,香港专上学生联会保卫钓鱼台研究及行动委员会主席。除了反对美国把钓鱼台列岛划归日本管辖之外,当時学生运动的綱領是反殖民地吧?你在上次訪問中說,当年的学生运动,其中一個目標是反殖民地反英國政府,所以需要有一個身分認同,因為反殖民地即是反不是同一民族的統治者,所以就要找身分認同,那好自然變成要找一個國家認同,那麼當時的身分認同,可以說是策略性或工具性的東西呢?還是由心而發的呢? 

 

關:我想絕對不是策略和工具,而是當時整個環境和制度,事實上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我們覺得要發聲,而從歷史角度,香港是中國領土一部分,好自然希望對國家有客觀的認識。當年我們讀書,特別是中學那幾年,很少能接觸這方面的歷史,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及通過父輩和祖輩去了解。覺得我們大學生須要認識中國,認識祖國。從這角度補習,学回课堂上,讀書上,生活上,了解不到的事。這是個很自然的價值上的認同。是民族的認同,不是策略上及工具上的事。是大環境下我們對近现代史的自学,自己補回在學校里學不到的一課。是很自然的感情上的接近。當時有很多文社,很多活動,生活營,读书会等,自己也看很多書,搞好多座谈會。從音樂、戲劇、話劇、電影各方面去了解。當時大陸有好多事发生。他們的宣傳一面倒,比較理想化,青年人當時比較容易接受一些激情的热血的事,總體而言全世界都有學生運動的潮流。中國紅衛兵、法國有學生運動、美國反越戰,日本亦有反帝國主義,反對制度上不合理的地方。当年京都大學的学生运动很激烈的。歐洲有日本有美國有。東南亞也有。很多地方,或多或少受當時中國紅衛兵運動的影響。相信应该以激烈的行為去表現自己,民族認同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錢:教授提及自然自發的感情,但從社會學角度,像我自己為何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華人,其實是跟制度有關。譬如有中國語文科,教很多歷史偉人,背唐詩宋詞,我可能受到歷史科等種種因素,才影響到我如何看自己的身分。教授小時候有沒有些特別的經歷來確立身分認同呢?

 

關:我父母輩的環境算是書香世代,從小媽媽教我学很多古文、教我古代的民間傳說、唸国父孙中山遺囑、唸李白杜甫和唐宋八大家的诗词和文章。父亲教我南派功夫,师从黄飞鸿和林世荣。民族文化認同是很自然的。全世界各個地方都有。從社會學角度,社會正是需要這樣的群體團結和共享的價值觀念,維繫起来。家族,團體,社群及国家,这和每一個体之间,所谓人际關係的建立是分不开来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这是過去幾百年來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種意识形態,維繫國家內部人民團結和統一,以谋进步和发展,国家之间赖以竞争,这种观念方兴未艾,还会维持很久的。離開了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話,會失去自己本身的立場和價值的定位,对一般人而言,那将會是很迷茫的,让人無法有正确的人生價值观,不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当然,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和理性地看待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人類作為有智慧的有文化的群居生物而言,最需要就是這种從聚居的部落文化發展出來的民族主義的爱国主义的精神,這是無法避免的,只要不偏激狭隘,总体而言是有益的有利的,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現在尽管仍有国家之间對壘抗衡的傾向,只要不走向战争,还是好处多一些。中国的民族复兴,就是有赖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少數人会走向極端,強調個人利益,主张個人主義,喜欢極端的自由主義,那就會有反对既成的制度,有反抗的意识和獨立的傾向,甚至背叛自己的国家民族。 有点像反叛时期的青年人,总想离家出走。在某种情況下,這是對民族主義的主流意識的一種对抗。在人生的一定階段上,年輕人总會有此激情,這是毫不出奇的。但大多數情況下,国家民族都要先把向心力凝聚起來,才能得到主流社會的价值认同,稳定大局,谋求发展。

 

錢:我家有神檯、地主等,母親偶爾會燒衣拜神,過年過節會砍雞食燒肉。關教授也是差不多嗎?

 

關:也有的。反而我這一代就不做這些了。這是時代轉變的問題,社会变迁的问题。以前我們很重視拜祖先,慎终追远。祖先源遠流長,若無他們,就没有我们。

 

錢:關教授以前都有?

 

關:有,逢年过节,都很多的。拜灶君,拜關帝,拜土地,等等。

 

錢:在家拜關帝?

 

關:有的,文是孔子,武是關公。

 

錢:家裡都有?

 

關:有的。我们南海九江姓關的,七百多年前,两兄弟關树德和關世美,从山西运城南下而来。傳統的文化習俗,也是價值体系的一部分。它也在不斷演進中。我想,到我這一代,已不一定只想着保留旧的东西。我對民族和國家的觀念,有全新的,層次较高的理解和深刻體驗,就未必一定須要跟随那些旧风俗和旧习惯了。我家,到我這一代,国际历练比较丰富,已有新的一套糅合中外的习惯,行為和方式。

 

錢:關教授在中學,或參加保釣運動前,你有沒有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有所迷茫?雖你從小受中國文化影響,但毕竟大學也是香港大学,很有英國色彩。

 

關:都有的,但最重要的是,从我個人來說,我有一種國際主義的精神,希望看到整個世界,一般而言,我屬于冷靜客觀理性,有批判思維,有独立思考的。所以一定不會走向極端。有民族立場,有國家認同是一回事。但不會走到很偏颇,狭隘的死胡同。我们一定要客觀,要兼容,但这不代表你要变得沒有立場。以前有一段时间,我们那个年代,有些年轻人,喜欢比較荒謬的,后现代的,极端的,有争议的,虛無的自我主义,标榜存在主义和自由主义,反对被既成制度奴役。我們的情緒,感情,人際間交往的准则,生命的價值觀,全在我們的文化和血液裡,包括我現在向你表達的这些東西,都是中国的語言和中华的文化背景下表達出來的。如完全没有这些文化基因的話,那就是虛無主義了。這是不可能的。

 

錢:剛才說迷茫過,具體而言是什么意思呢?

 

關:不會是真正的迷茫。譬如说反對英國殖民主義,我在1973年去英國參加交換生計劃,住在英国人的家里,去了6個星期,然後再去了歐洲。我參加領導釣魚台運動,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但我亦去日本的,第一次是在1971年。後來亦到日本生活、工作(海运/船东)、讀書(一桥大学商学硕士),前后共7年。到現在為止,我一直保持和日本的接觸,有很多日本朋友。所以一定不能偏頗,一定要有國際主義視野,要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争取权益(為同學爭取學生應有的權益)。這16個字,是當年學生运動时我们總結出來的方向,到現在為止,仍然適用。放眼世界,需要有世界觀念,一定要留學,要知道香港以外的事,要认识中国,到处走走,也要知道香港和中国以外的事,不可有偏狹荒謬的,或不合情理的,割斷歷史文化传承的觀念。

 

錢:我中學參加學友社時仍是那样,有個人、社會、國家系列。

 

關:也有世界吧?

 

錢:本應有,但資源有限。

 

關:這四个層次是很對的,我們要鼓勵年輕人留學,既認識自己,也認識外邊世界。

 

錢:教授你有那麼多交流經驗,那時你自己介紹,是怎樣說的?

 

關:當時我是講,很簡單的,我是香港來的。香港からきたんです。這樣。

 

錢:會否就是此無意識?因為當時香港已有少許自己的特色。你的迷茫是否正源於此?

 

關:坦白講,是有一点,但不算迷茫。當時是1997年前,我不會說我是英國香港.但1997年後,如果有人問起我,我說我是香港來的,但如果問起出生藉贯呢,好normally(正常地,自然地)我就是中國人啦,来自广东啦,華裔啦。但我早年去过澳洲,覺得那边不錯,加上很多其他考慮,我就以投资移民的方式去了澳洲。我現在是拿澳洲護照的,是澳洲华侨,但近年回到香港工作。

 

錢:香港那本特区护照有沒有拿?

 

關:沒有。我現在拿澳洲護照、香港“三粒星”身分証,永久居留,亦有大陸的通行證。这已經很夠了。我有一段時間,有過移民去星加坡的想法,也有過去台灣定居的想法。对这些考虑,我覺得我們別太泛政治化,因為我們是屬於全世界的,我有一个比較寬廣的世界觀,這才是最客觀最冷靜最理性的立场,最能够让我们走最長最遠的路。我們不用一定要很狹窄地說,我是中國人,要留在中国不要移民。不一定的,譬如说我是華藉,我是華裔。很多國家都有很多移民。好多人都改變了國藉,這不代表这些人對他们的祖國,對他们的根源,有某種疏離或怨恨。最重要是有種对全人类的大愛。不忘记自己的根源的同時,我们都是屬於全世界的,但同時我们也是來自一个什么地方的,哪裡是我们的祖国。這才行。

 

錢:其實是否因為領導及參與了當年的保釣運動而令教授您对華人、華裔、中國人的感覺強烈了呢?那種精神與歸屬。

 

關:可以說,是很強烈的。宽广的愛國精神,海纳百川,这是很值得我們培養的。

 

錢:正正是保釣運動後更加確立?

 

關:應該可以這樣說。应该是互為因果吧。若没有總体的愛國情緒,整個釣魚島運動、整个學生運動,便沒有凝聚力了。這是最根本的。那時有所谓国粹派,這講法我不特別認同,但對認識祖國這四字而言,我是很徹底地坚持的。若無此共識,很難處身立命。我们看问题,需要有這个立場,觀點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出發點。

 

錢:即參與運動後,如何安身立命,從何立場去做何事,就全都決定到了?

 

關:我是立场比較清楚的。學生最重要始終是讀書,我不贊成激烈的運動方式。港英政府,當時示威游行這些,全須申請。我認為不須特別做超越學生的工作范围的事情,即學習的範圍以外的事情。我反对非法的集会和游行。因為我們看人生,要看得很長遠,我们無法在学生时代就一下子改變整個社會,整个国家和全世界的。首先你需要有客觀的認識,然後再看看如何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實際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步一步地做貢獻。对我个人而言,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其次是充实知識,然後要積累財富,最后才能講有所貢獻。從個人來說就是這幾個方面,层次和步骤,從社會,從國家,從世界的角度来说,亦都是一樣。

 

錢:你在保釣運動的前後有何不同?

 

關:對於人生觀比較能够很早就確立,這是最大的不同。

 

錢:那麼你在保釣運動前的人生觀是如何?

 

關:那時不是很清楚的,人人都讀好書,然後入大學,以後要如何做,人生路要如何走,就是所谓立志,都是在大學那數年建立起來的。建立之前是摸索,充實自己。所以我大学的幾年,认识有很多朋友。現在回顧起來,他們中间有不少各自都做得很成功。现在看来,那些走得遠,有所成就的,都是在那段唸大学的時候,對人生觀念和方向想得比較清晰的。能走在一起的同学们,都是對將來有憧憬,對於覺得要如何做好自己,有積極的努力方向。我認識的朋友,大多數都是在那數年充實好自己,因此累積了力量,现在做出了貢獻。

 

錢:你個人經過保釣運動確立到觀念,價值和將來想做的事是否包含中國的,想為中國做點事?

 

關:对。你須要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集體或群體。18/19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最能維繫到大多數人的价值認同,有共同價值觀念走在一起的,就是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大部份人都在這意識形態之下成长起来。

 

錢:這個想法都是你經過保釣運動後確立到的嗎?例如:啊,原來參加保釣運動,大家可以那麼凝聚,之類。

 

關:是的。可以這樣說。通過這樣,建立一個人生觀,确立一個努力的方向。我想這是很自然的。我們要為家庭、为社會,為國家,努力做好自己。所以我認為愛國主義是很重要的核心價值

 

錢:在你的小、中、大學年代,即剛入大學時,有沒有經常見到英國國旗、香港旗或唱英國國歌?

 

關:有的。但我这人从来不怎么激烈。例如我中學時在皇仁書院,那是官校,我也很喜歡唱蘇格蘭民歌,我們的校長和訓導長,老师,很多都是外國人,主要是英國人。我們在英語的環境下學習,在一些正式场合,我們亦會唱英國國歌,當時並不覺得有何反感和問題。因為事實上英國總體來說,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它有很多優點,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直到現在,我仍很喜歡去英國,去歐洲。事實上我亦看到,中國仍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然後才能在各方面追得上,甚至超越。那麼如何發現我们有這樣的一个努力的方向呢?過去二、三百年來,中華民族不觉间,的确是落後了許多。日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學習。中日应该互相学习,所以我们一定不可以有狹隘的民族主義,不可以有盲目的愛國主義。更不可以错误地认为,譬如說,唉我出生在一个錯误的地方,我應做日本人才對,做英國人才對,做美国人才对。如果是真這樣想的話,那不要緊,可以移民,沒所謂。但我们要對主流社會,历史进程,对自己國家的發展方向有认同。我一向都這樣看的,要能夠對集體有所貢獻,才能最終使我們自己有一個穩定的長期的出路,然後才懂得如何思考和處理很多事情。譬如,我們來到日本讀書,即使覺得怎样認同如何喜欢日本也好,整個日本社會未必一定那麼容易接受你,那又可必呢。等於熱臉孔貼上冷屁股。你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仍是盲目的話,你的立場就似乎完全迷失方向了,那才真是迷茫。立場失ってしまう。人家日本人也会看不起你。

 

錢:關於身份認同的迷惘,雖然你只說有少少,但可否具體說明有哪幾種選擇?

 

關:例如,為何只有英文是唯一的官方語言?貪污,現在好很多,但當年,上上下下各阶層,英國派來的警察,紀律隊伍內部,無黑錢不行。最終是英国人全取。很多東西,有一種民族之間極大的差異在,你不得不看着起反感。現在不同,有很多原因促使環境改變了。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收回主權,中国复兴崛起。殖民地时代,天經地義的就是要掠夺,來殖民的,带来比較優越的制度、文化和技術。它一定是比較優越,然後才能過來征服,来殖民,来夺取這个地方,使之成为英國一部分。這很明顯,不需要有什麼平等的對待。所以我们必需要有歷史观念,要放眼世界,認識祖國,否則無法理解很多具體的事情。釣魚台運動的前因后果亦然,要了解历史,理解现状,憧憬将来。香港英国政府,對在大陸發生的事,对学习中国的东西,有很大的壓制。这並不表示它做錯了什么,不过,對於年輕人來說,因此愈是没办法了解这方面的真相。這真相並不一定完美。事實上大陸頭30年,1949至79,由於他要摸索出一条活路,当时亦沒有什麼外國的支持(除蘇聯外),所以其實做錯了很多。這是中国過去200多年積弱的延续,既是原因也是后果。現在很多香港的年轻人,大談对英国的身分認同,還有懷舊情绪,認為以前英國,即1997年前的統治,以为實在是很好的,緬懷一些他們未曾經歷過的事。這真是荒謬。緬懷一些理想化了的事,幻想它多么美好,其實他們沒有經歷過,以為那是一個很理想的世界,民主人权法治自由,以為97前全好,97後全錯。這是不可能的。等於我們不能說美國樣樣都錯,中國樣樣都好。或倒过来说美國全好,顶呱呱,中國全坏,是妖魔,坏透了。可能他们中国美国两边同样都没去过。這样子理解就太簡單了。有這樣的想法,这么稱得上是大學生?

 

錢:時下年輕人見大陸很多不好,既然這對象不好,便找另一對象,可能是香港,可能是英治香港,可能是美国。那70年代,關教授一代人會否類同,即當時殖民政府不好,又沒什麼強烈的香港認同,便選了北面的那個祖國?

 

關:那時候,美化文化大革命是全世界的趨勢。美國亦有左派青年,左翼機構,對於文革時的中國非常熱衷,擁護,把它極度理想化。由紅衛兵運動帶動全球的激進思潮把共產主義运动理想化得很厉害。就像现在,尽管美国到处发动战争,颠覆别国政权,把美国说得好到不得了的,也大有人在。當時香港一些激進一點的,覺醒一點的,熱心一點的學生,是全世界學生運動的一部分。美國也有宣傳把当年的大陸說得很完美,亦有很多外國學生組織,說自己是毛派。所以我們談到有關這些時,要有全球的时代觀念。此一时彼一时,要將它放到歷史環境下去理解。

 

錢:可以說,關教授從當年的保釣運動找到了身分認同?

 

關:可以這樣說。通過實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其是,非其非。客观地,如实地看世界。不妖魔化美国,也不盲目肯定红卫兵的行径。

 

錢:人生觀、世界觀,亦包括最原始的一步,问自己是個什麼人?

 

關:Exactly(绝对的,没错)。但人生觀、世界觀要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認識才能够建立的,不能够把自己长期困在一個地方,特別不能向表面看,要向里面看,往外面看,既要了解本质,也要登高望远。不这样做的话,最極端的,会變成個人主義。沒那麼極端的,就變成只談香港,不管外面的世界。這是不對的。只是自己,便變宅男。難道只講灣仔(我出生的地方)?只讲銅鑼灣(我上学的地方)?只讲香港島(我居住的地方)?不讲中国,不讲中华民族,不管全世界,這当然不對。其實過去幾百年来,改来改去没改变的,就是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這東西,長時間都改不了。須要了解這是主流意識,若無此主流意識,會走往荒謬和迷失。所以如果你反对中国,你就会想着要做美国人或英国人。但是,你去英國了,你真正覺得自己是英國人嗎?人家不當你是。美国也一样。這是很大的荒謬。他們看到的你,就是一个中國人嘛。我們不能不認父母,甚至仇視它,敵視它,我们不可以妖魔化自己的父母。這樣的話,就是極端的迷惘。因為忘記了自己从哪裡來。我會很担心他們。但很可惜,这世界上,總有這些人。特别是在香港这个饱受西方文化价值冲击的地方。所以,身分認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成长过程中,是我們大學那幾年最重要的課題。

 

錢:可否講一樣,關教授在保釣運動中記憶最深的事。

 

關:那就是我們組織回中國大陸旅行,第一次是在1971年12月,我是組織者之一。去了28日,去了8個城市,回來後我們掀起了認識祖國的热潮。這是最大最深的记忆。20歲的大學生,28日那麼長,平時很少會有機會了解到:香港原來只是一個很小的地方。香港所有人,本身都是从大陸來的。現在都还是这样,特別是来自廣東和福建 - 我們傾向于往外跑,喜歡移民,喜歡跟外國接軌。香港大多數人,都跟着这个大潮流走。

 

錢:那8個城市?

 

關:廣州、蘇州、揚州、杭州、上海、武漢、北京、南京。

 

錢:有沒有見官員?

 

關:有。學者也有。大學生都有。企業就不多了。當時很少。我們看了很多名胜古迹,例如长城,中山陵;參觀了很多工廠,很多建设,例如长江大桥,新安江水力发电站。

 

錢:一起吃飯、聽講座?

 

關:對,很多的。很開心,了解到很多事情。启蒙,开眼界。時下的年輕人,有想法的,都喜歡到处跑的。能到处跑,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应该了解中国,欧洲,美国,日本,全世界。

 

錢:1971年的活動是港大?

 

關:是我們港大搞的。學生會。當時我是香港大学學生會副會長。我也是香港专上学生联会的副会长,亚洲学生协会的香港代表。

 

錢:那團多少人?

 

關:湊巧也是28個。

 

钱:谢谢關教授。

 

關:我下次来东京,可以再联系。我计划明年把“对决”翻译成日语,在日本出版,和东京大学的谷桓教授合作。

(完)




建设好临安吳越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省级项目

13/03/2019

建设好临安吳越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省级项目
- 彰顯吴越文化和錢王氏族的豐偉功绩,发挥历史艺术休闲生活博物普教旅遊覌光的综合功能

我的幾点意见

关品方教授
2019年3月13日
 


临安自从去年撤市建区以来,发展一日千里。更因近年大量吳越国古文物的发掘出土,国家最近正式决定在临安区建设一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定位为集吳越国文化展示,钱王文化体验,商业休闲,山水覌光等功能為一体的大型项目,消息傳来,令人雀跃。

本人忝為临安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及青山湖科技城智庫首席顧问,过去六年来长驻杭州临安,希望值此机会就遗址公园項目的建设表达一些初步看法。

作为文化新策略,我们应该再造历史现场。这个政策理念,是连接与再现土地与人民的历史记忆。我国文化资产保存所遭遇的挑战是跨部门整合。再造历史现场需要完整的计划依据和明确经费来源。跨部门的领导小组最好能通过竞投的方式,举办宏覌設計示范计划比赛,定出评选原则和考核机制。

一座伟大的城市要能让孩子在街上看得见启发他一生志业的事物,要能引起国民对历史的认同和由之而来的共同记忆和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文化资产政策必须是开发的,对话的,民本的,以呈现历史当年的生活经验的真实与多元为目的。吴越文化以城市发展历史为经纬,在还原历史文物当年场景的同时,要保存和维护,同时要突顯文化持续更新与积累的重要性,需要当代人民的继承和发扬,所以有巨大的国民教育的现实意义。有形文化资产的实体运作,必须要运用最新科技,并与整体城市空间治理政策整合起来。

吳越文化的重点之一,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旁及其他。钱王氏族在中国族群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连结与再现土地与人民的历史记忆,建基于各种历史的分类,包括地方史,艺术史,建筑史,生活史,经济史,社会史,族群史,生态自然史,技术史,城建史,产业史和政府机关史,结合应用科技,运用虚拟互动,从而再现历史记忆。建筑类文化资产包括古迹,历史建筑,聚落,出土文物等作为实体空间,要传承以人为本的记忆,强调说故事的重要性,软体介面,多元叙事,参予互动,乃至创新科技的应用投入。博物馆部分应拟定具持续性的维护运营计划,让历史现场回忆当代生活,以文化资产加速创意,与群众互动,让群众投入,生成预期效益。本人认为,以吴越文化作为浙江省的品牌之一,可与良渚文化并驾齐驱。与此同時,钱王氏族的偉大,在其家风美德的傅承发揚,因此古迹公园对这主题的发挥,亦甚重要。

中国传统建筑,向来有“民族性”的问题。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現代建筑互動发展,具方向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续性,而建筑形态的变化实质是一种文化转型。铺陈历史遗迹的硬体建设,既要照顧傳统,也要引入现代建筑的概念。这就是 “文化转型”的真谛 。文化轉型包含了文化内涵和建筑形态两个层面的含义 。
 


1)文化内涵方面,西方风格的建筑在中国內地日漸增多,中国人对待西方建筑的審美态度開始接受、欣赏、推崇 ,在建筑审美观念上起了变化。传统建筑受到西方建筑审美趣味和形式的冲击 。現代社会在工商业 、城市经济和創新創意的发展 ,使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型格、大屋顶及合院结构制式,无法适应近代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上对建筑类型功能性 、多样化及灵活性的新要求。建筑技术 、材料 、施工等方面的进步 ,也使中国传统建筑依赖的天然材料和手工操作方式显得不能適應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在审美、特征 、技术等方面都有转型的必要。吴越国考古遗址公园建筑群的设計和建造,包括錢王廟的重建,应該保证傳統建筑的规定性和连续性 ,同時使建筑群与时代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關鍵是落實中西文化結合的現代建築概念,發展出獨特的建筑群,中西并存,古今共聚。現代西方建筑的先进性 ,儘管促使中国传统建筑更新发展 ,但西方建筑不能解决文化问题 ,表現不了具體的古代文化歷史的生命力 。西方建築以教堂的成就最高,而中國建築最高成就則是宮殿和廟宇。前者只用石頭建造,後者卻以木結構為本位。前者強調向高處伸展,幾乎窮盡石頭材料所能達到的極限;後者注目於橫向延伸,用大殿周圍的群列建築來襯托大殿,突顯出大殿的偉大和综合佈局的严谨性。本人认為需要兩者兼顧。
 


2)建筑形态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从木材出发 ,由木的组合方式构成了自我的体系。木是一种柔性材料 ,可对其进行转化,突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架意味和装饰性,同時引進西方建筑的高空利用效率。对线條的追求 ,使建筑形态与自然保持调和融洽 ,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不拘泥於古建筑的概念。現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转型是用先进的材料技术去适应舊有的形式 ,是适应性转化 。体现在建筑形态处理和设计手法上 ,以中西合璧的方式處理時, 折衷主义容易成为首选。大屋顶式,是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显著的标志,在近代建筑中具有鲜明特征,从整体比例按传统宫殿建筑型构,把大屋顶的形式拼合或套用在现代建筑的体量之上 ,随著结构 、材料和技术上的變化,這種形式套用或搬用起來,容易造成风格上的僵化,要极力避免 。中西建筑方法結合起來,一方面严格按當時吳越國時代的建筑风格 , 大屋顶的坡度曲线可以稍微平缓 ,气势依舊宏大 ,局部屋檐挑出处理 ,外观仍為宫殿式,但在建筑处理上可以考慮創新,讓比例严谨 ,形象完整。 对传统装饰和符号,如飞檐 、斗拱 、门窗套以及细部纹饰等进行点缀,应追求形似,建议都放在考慮之列。總之,本人建议,应突破单纯对传统形式的模仿,进入创作的领域,功能简单实用 ,造型具现代技术的特点 ,走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原创道路就好。中国传统建筑在文化转型的過程中,既要保留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又要能夠照顧到現代建筑的审美要求。要能夠反映出设计者的传统素养和对近代建築科技的把握 ,根本出路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創意創新,在中國传统文化中找到与西方现代概念的结合点。用现代技术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内涵 ,关键在于创新和与时俱进和具前瞻性 。这样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能夠从地域文化转階升級,讓吳越文化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把保土安民,善事中國,納土歸宋等當時的前瞻概念,融合到互利共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概念中。“复古为更新”,  應是遗址公园新建和錢王廟重建的使命。

遗址公园同时要考虑商业运营,真正针对市場精準定向,具市场/生活/品牌/休闲/消费/普教等各方面超前构思,是达到可持续发展,进行商业运营及维護公园质素的最佳保証。各专属运营商应进行深入市场调查以确定运营的规划,方向和條件,同时準备詳尽的运营实施計划。各专属运营商应是在全国範圍内对文化遗產項目的商业运营有丰富经验和往绩的一时之彦,要有信心把临安区的吳越文化項目做到省级地标式的一流水平,符合临安区以至杭州市的二十一世纪智慧城市美好生活的高质量要求。商业运营的构思应顧及临安区的科技创新/历史文化/体育旅遊/生态休闲/体验教育/养生退休/艺术普及/医療养生各方面的定位,营利板塊既围绕历史文化古迹着墨,同时要满足以下的需求:
1/综合生活需求
2/综合娱乐需求
3/时尚品味需求
4/智慧城市需求
5/终生学习社会教育需求
6/园区文康体演活动需求
7/中轉接駁交通服务需求
8/户外大型屏幕顯示需求
9/觀光旅游山水人文需求

如此,才能保证古迹公园在区内有经费积累,除了应付必须的维修管理支出之外,更有余裕可持续发展。
 

                                                                                                                                                                  
遗址公园最关键的地方,毕竟是建筑群的总体风格。中国的建筑不太注重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开,恰恰相反,对整体布局建构,常常追求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浑化无痕的境界与意趣;追求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就如我们在中国诗词中的字里行间往往找不到主体一样。简言之,是天人合一。而在西方的建筑中,无处不感到人的存在,或人的创造力的存在。西方建筑和空间设计师通常并不希望群众像置身在中国典雅的建筑内流连忘返地欣赏眼前美景,而是常常想着要让群众置身於建筑景观之外,从感受到建筑的宏伟而注意到建筑设计本身的智慧与力量。西方的建筑,用巴黎埃菲尔铁塔形象化来形容,就是一个大写的自我表现的A字形;而中国的建筑,用天安门城楼来形象化地说,则是一个层楼叠嶂、彩袖环饰的无我之地。这就是有我之景和无我之景的语文缩写。本人认为应两者兼备共存。
 


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在很多方面差别很大,所以前瞻将来,设计时应该两者并立,而不是将其融合。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建筑发展,基本上是西化的建筑占上风。放眼望去,尽是方方正正的西式建筑,吃掉傳统的中式建筑。尤其是重点在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的建筑群,中式建筑和西式建筑完全可以走拼合共存、互补生辉的发展道路。两种文化结构,其内在特点如此不相同,但各自有其审美价值,不应让它们简单地融合。应用于建筑艺术领域,是同一个道理。现在中国建筑艺术界有一边倒的倾向,西化风味略赚太重,到了应该重振中国自成一体的特殊建筑理念体系的时候。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可以和国际接轨,也可以不接轨。建筑理念,在特定的一些节点,可以并且应该和国际接轨,但在特定的另一些节点,可以完全不考虑与国际接轨。接轨的提法,预设了国际上定出的普遍标准是惟一的,只能遵从,不能另起炉灶,有所创新。这是非常错误的。当我们把中西两大建筑系统与理念进行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优劣、各具特定功能,应该让二者协调互补,而不是强行让一方指导或遵从另一方。
中国建筑理论可以建构普通意义上的建筑学,也可以建构特殊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学。在徵集对本项目的建筑设计概念构思的時候,最好能国内国际兼容,但避免被某些思维局限了应有的海量选擇。例如现代化或现代主义这类概念,或有误导之嫌,不可不防。现代这个字眼本身,不应含有价值判断。产生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作品,有可能优于古代,亦有可能劣于古代。倒是绿色,環保,节能,物联网,健康,互动,以至各類智慧空间管理系统,才是创新科技应用的关键痛点所在。

总之,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应从中西文化拼合互补导出中西建筑理念拼合互补,中国式和西方式建筑理论和实踐应齐头并进,多元并存,互补互彰。具体建筑形式方面,应从复兴和宏扬出发,改进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审美形式应该坚持,具體表現在建築應該具有其明確的服務对象,為人民大眾設計,也就是現代建築的民主主義色彩,強調突破舊傳統,創造新建築,重視功能和空間組織,注意發揮結構構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簡潔,反對多餘裝飾,崇尚合理的構成工藝,尊重材料的性能,講究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發展非傳統的以功能佈局為依據的不一定强调绝对對稱的構圖方法,同时重視實際的工藝製作与及設計與工業生產之间的聯繫。

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建築沒有終極,只有不斷的改革和更新。在建築表現中,不能抹殺現代建築技術。建築表現要从属项目的主题,從房屋的使用功能、新材料和結構方式中發展新的建築形式。建築設計应提供一種風格空間,延伸其主题,進而完成其表達方式,同时可從新材料及其使用者的功能要求入手。如果我們形式服從功能,反對套用歷史風格,否定傳統風格,廢棄中国傳统建築的附加裝飾,認為美只存在於其空間的容量與體量的組合構圖中,那就会忽略遗址文物的重点,造成比例和表现失衡。所以,这个項目的評審标準之一,应着重关注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協调。

現代建筑風格由於把功能置於首位,所谓“功能主义”的風格,现正風靡世界各地,因此又稱為國際風格。因為忽視設計的藝術性、历史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容易導致千篇一律的形式。現代建築强调結構主义和功能主義,包括自由空間佈局和開放形式;与及以下九個現代建築的基本原則,即:
1、建築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
2、自由空間佈局;
3、開放性的形式;
4、建築追求與自然環境的協调;
5、民主主義的目标;
6、健康的城市結構;
7、新區域主義的規劃思想;
8、新的紀念性形式;
9、新的地點創造。

本人认為,現代建築需要表現歷史,表現感情,表現人們對美的追求,走向裝飾美。室內外裝修與裝飾已經發展成建築業的重要分枝。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裝飾學是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基礎上創造的,已不能和以磚、木、石雕,貼金掛銀等的封建時代裝飾藝術相提並論。建築理論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現實的,又是發展的。簡潔明朗的風格、純淨的幾何構圖、對玻璃、鋼材等材料的精確運用,可以使國際化的風格成為時代的特色,让現代建築演变成工業產品生產的同時,也使建築藝術直接地進入到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領域中。这方面的分寸掌握如做得好,有机会使本项目成為世界级的现代中国的建筑模範,傲视国际。

至於钱王氏族,本人认为,从钱氏一脉的光荣传承,可看到历史大格局,应作為遗址公园重要主题之一。钱氏一脉在中国家族史上十分突出. 远的不说, 现代如钱其琛, 钱三强, 钱学森, 钱伟长, 钱穆, 钱锺书, 钱基博, 钱永健, 钱思亮, 钱壮飞, 钱正英, 还有钱复等"台湾三钱", 都是一流的人物。 当前,全球姓钱的约有220万人, 占全国人口不及千分之二, 但能量和贡献都很大。

他们的老祖宗, 追朔到1100多年前的吴越国王钱镠。 这位钱王生逢乱世, 出身寒微, 彪悍善战, 55岁立吴越国称王, 幅员包括临安(1军),苏州/湖州/嘉兴/杭州/建德/金华/绍兴/宁波/衢州/丽水/温州/台州和福州(共13州)。他活到81岁, 毕生着力发展经济, 整治湖泊, 兴修水利, 重视农桑, 开拓海运, 发展贸易, 体察民情, 开创了华东一带的繁荣。 吴越国维持了72年。 在唐末藩镇割据, 苛政暴敛, 连年战乱和灾害频繁的情况下, 吴越国缔造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其政治经济文化的成果, 居于五代十国诸分裂政权的前列, 为日后中国重心南移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为长江三角洲在宋朝之后千百年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越国在历史上值得铭记的大事, 是钱镠的基本国策: "保境安民,善事中国"。他追求"和平统一"的遗训, 由他的后代通过纳土归宋得以落实, 避免了战争, 保留了钱氏一脉的优良基因, 他们的子孙免遭杀戮, 得以繁荣昌盛至今, 是历史大格局的高瞻远瞩。

钱王形成他的基本国策,主要是他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以和为贵,不为个人的霸业而引致生灵涂炭。 他实事求是判断形势, 打不过就不动干戈, 与宋朝和平统一。1040多年前,公元978年5月6日, 吴越国的第三代,钱镠的嫡孙钱弘俶遵从祖父遗训, 将其辖下的1军13州86县56万户400万人民12万军队及仓库典藏全部"纳土归宋", 和宋太宗交接得井井有条, 为此钱氏后人得到厚遇。
 


钱镠封王后, 曾将一生征战的盔甲投入家乡一井(即今临安婆留井)中加锁固封,表示不复用之,专事发展经济,以济苍生。他倡导和平, 专注民生, 与他信奉的"利在一身, 勿谋也; 利在天下, 必谋之" 和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吻合, 同后来梁启超所说的佛家“切于人事,征于实用”的观点一致, 是儒佛兼顾。 钱氏顺应潮流,维护统一的历史创举实属罕见, 是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遗产, 值得深思, 继承和发扬。

当年钱镠衣锦还乡,其父钱宽避而不见。 他对儿子说: “吾家世代田渔为事,未曾有贵达如此,至今汝为十三州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恐祸及吾家。” 这一发自内心的教诲,对钱王一生坚持和平统一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政治遗嘱 (“子孙善事中国, 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在他去世后四十多年得到实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者的政治热忱和理念坚持,可想而知。

钱王纳土归宋, 留给我们的是江南一带的繁荣昌盛。当年中英两国谈判归还香港, 一国两制, 也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其后澳门也按照同样的思路回归。时移世易, 历史的沧海桑田, 证明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 坚持统一的传统势不可挡。 钱王早在1040多年前已作出了光辉的榜样。很多人都没想到, 如今北朝鲜的金正恩像极了钱镠的嫡孙钱弘俶。在取得发展核武器的阶段性成绩后, 与最大的威胁美国展开谈判前, 他毅然宣布放弃继续发展核武, 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 同意和韩国谈判朝鲜半岛的和平甚至日后的统一, 并宣布今后锐意发展经济, 这是活生生的钱镠国策的翻版。金正恩“保境安民”,希望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 使百姓免遭战争劫难, 创造和平环境, 建立政治军事外交实力, 有利于调动朝鲜百姓的积极性, 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对亚太区的和平稳定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与我国渴望本区域持久和平的基本国策不谋而合。 金正恩 (还有韩国的文在寅) 近年的政治取态和转变, 后面有中国的庞大身影。今天我们研究钱镠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无疑为我们加深对当前东亚局势的认识, 提供一个生动的历史写照。
 


当今世界崇尚“以人为本”, 追求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以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国人“民为贵, 君为轻, 社稷次之” 的民本思想体现在钱镠身上。他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引用古语: “顺天者存”。 钱氏家训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利于天下者必谋之”。天下就是人民对和平及美好生活追求的意愿。本人当年在香港大专学界从事学生运动, 就有“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誓言, 如今言犹在耳,記憶猶新。两岸四地的中国人, 包括海外9000万华裔侨胞共同的真正的敌人, 是束缚了中国数百年的落后和贫穷。这正是对1040多年前吴越国“纳土归宋”精神的最好诠释。期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早日到来。临安遗址公园的建设,為现实政治生态作出及時的註脚。期望本项目早日建成,为本世纪中葉预祝我国立国100年隆重献礼。
 

 
 

关品方教授          临安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   青山湖科技城智庫首席顧问
 

 
 



今年应注目台海局势

25/02/2019

今年应注目台海局势

 

 

關品方

2019年2月25日

前花旗银行副总裁(台湾地区私人理财环球主管)

 

 



去年底台湾经历过九合一选举后,爆红了韩国瑜。他今年初正式上任高雄市长,由于拼经济初步出了成果,又善用政治语言突显真诚,亲民便民举措精准贴近民意,人气不减,更持续上升。上月初习近平就有关台湾问题发言后,一石击起千重浪,在岛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开展谈判等连环紧扣的议题,岛内各政治人物已经不可含糊其詞,为了面对明年的总统选举,各人年内都要就统独立场表明态度。



绿色方面,蔡英文不顾其党内大老的反对,已率先表态要竞选连任。能够威胁她的,现实点说,就只有持急独立场的赖清德。蔡在民调上一直落后于其他可能的竞选对手,赖如果放手一搏与蔡在党内竞争提名,也许就只能够争取深绿台独的民意。但打出这张王牌,客观上逼着民进党益发激进,弄不好可能会闹分裂(可能出现一个“民进党革命委员会”)。近日独派行动更形激烈,“转型正义”无日无之(近期是毁坏蒋介石的铜像),已有端倪。



白色方面,即非蓝色非绿色,就是柯文哲。他出任台北市长几年下来,由于政治立场上左右逢源暧昧隐晦,小恩小惠甜言蜜语讨好选民,一段时间内游走在蓝绿之间,吸引喜欢尝试新鲜的吃瓜民众,着实争取到相当一些厌倦了蓝绿两党恶斗的中间选民的支持。他一时会说“两岸一家亲”,同时又和独味浓郁的政坛人物眉来眼去,符合一般民众希望长期维持现状,不讲同胞只要红包的重利心态。如无意外,估计他出选的机会极大。



蓝色方面,由于韩国瑜的出现,四个大老显得乱套,进退失据。按往常惯例,国民党将於5月正式推举明年的总统后选人。党内的所谓四个太阳,王金平,马英九,吴敦义,朱立伦,原本都有机会出选;加上一个月亮,洪秀柱,真是热闹得很,混战在所难免。他们如何平衡各方幕后支持和依靠的派系势力,要视乎各自对两岸政策的定位,和选民对此认受和支持的程度。过去马英九的三不,实质是长期不统实质拒统,已不能再老调重弹。王金平的暗独,朱立伦的摇摆,吴敦义的暮气,都各有不足,任何一人出选的话,不一定斗得过蔡英文和柯文哲,输掉总统不止,同时还会影响到国民党在各市县层级的地方议席的胜选机会,不可不慎,因此党内群情汹涌,不会允许推出一个没有足够胜算的人。洪秀柱是旗帜鲜明的统派,但党内支持根基不牢,能突围而出的机会甚微。



反观韩国瑜的鲜活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他竞选时用的歌曲,“古月照今尘”,要“莫负古圣贤,效历朝英雄,再造一个辉煌的汉疆和唐土“,统味十足,但硬是拿下了高雄市这座台独的堡垒。



近期记者追问他会否选总统,他都不置可否,吊尽民众的胃口。“你对四个太阳怎么看?” 他说,那么你认为我会做后羿,把太阳都射下来?“你怎么看两岸统一?” 他说,我们不要怀疑北京要实现两岸统一的决心,但同时希望北京不要怀疑我们台湾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决心。“为什么你坚持九二共识?” 他说,和大陆要“你侬我侬”,因为两岸的关系是“指腹为婚”(意指两岸原是一家,血缘纽带不容选择),不是先婚后友 (和日本的关系),也不是先友后婚(和美国的关系)。北京方面,正充分配合韩国瑜惠民的经济手腕,高雄的农产品大量卖到内地,春节前后生意滔滔。北京绕过台北,直接在地方上与蓝营县市对接,估计更多的地方效益会陆续出现。问题是韩国瑜短时间内要在高雄市有实质表现。从现在到五月,一众韩粉心急如焚,要争分夺秒奋力而为。



笔者过去十年,每逢台湾有大型选举,都一定亲赴现场,体验台湾人民对选举的狂热。九二共识的最新定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是行动的要求,两岸关係從此不再一样。前瞻捋来,岛内各政治力量将大幅重组,市県级新的政治人物会大量湧現,北京的对台新战略,考验岛内对新形势的判断力。北京的对台綱領和规划,目标是和平统一,為民族復兴划上句号,不让台湾缺席。事间表已隐然浮现。年内局势如何演变,且拭目以待。

 

 

 


 

 反港獨、反冷血、反偽學

01/10/2017

Junius HO is certainly not alone. At the rally on 17 Sept 2017 there were at least three members from NCB on stage, Professor Vincent KWAN 關品方教授 with Junius HO 何君尧律师 & 蓝鸿震 (前港府高级官员)plus a friend Professor Enoch YOUNG 楊健明教授 Former VP HK City U & Director HKU SPACE ( See photo attached )

反港獨、反冷血、反偽學

 

 

 融入国家民族大家庭,才有真正出路

01/10/2017

關品方
2017年9月24日 (香港星岛日报)
七十年代香港學運老友群組成員
杭州青山湖科技城管理委員會智庫首席顧問

筆者在皇仁書院肆業7年,對母校感情深厚。每逢舊同學聚會,散席時必然同聲高唱校歌。皇仁舊生通過校歌表達同窗情誼,激勵我們昂揚向上努力奮進。校歌頌揚兄弟情誼如手足,攜手向前相知同行。部分歌詞的中文翻譯如下:敬禮我母校,歡呼祝福你千歲。教誨少壯,勤勉要自持。增輝我香江,點起知識的光柱。同學互勉,尊師的真理。校內學習,日日共聚像兄弟。存皇仁精神,長懷念你。他方高飛,即使分開千里,同學校友,相知在歌聲裡。這句歡呼聲,充滿著傳奇,願同行高唱,這光輝之句。

筆者的二姐在真光女子中學肆業6年。皇仁是男校,有木工課。我二姐上的是家政課。女校的開放日,有很多好吃的。我尤其喜歡她們為訪客做的雲吞面,長長的人龍排隊等著,義賣是為了籌募助學金。她們的校歌頌揚基督精神永不朽,愛國襟懷時代呼喚。部分歌詞如下:中華我國,獨立文明亞之東。政成共和,民國大同,學遍唐虞三代隆,十萬兆民表雄風。衛我邦家,同胞情重,普遍教育樂融融。愛我真光,謝師長善誘維良。發聾振聵,啟迪多方,恍登臨洙泗之堂,天道由茲愈發皇。十字旗飄,萬古輝揚,能拯教失路亡羊。勉哉同學,暮暮朝朝同切蹉。光陰易逝,日月如梭,催人歲月易蹉跎,廿紀風潮急且多。木蘭紅玉,巾幗英雄,匡時偉業在我曹。

香港大學幾年前委託校友許冠傑,林夕和周博賢共同為港大創作了中文的校歌,叫“明我以德”。校歌頌揚慎思明辨增智慧,追求真理薪火相傳。部分歌詞如下:路,前人踏過;用見識為我點燈,學養光照了靈魂。學會致知格物懷疑發問。時代在變,未變的是我的根。世紀耕作百年人,在這裡磨利眼光,敞開我心。明我以德,明我以堅貞的勇敢,承繼了知識作護蔭,維護我思考的足印。道,由人自創;用我心覓我的真,以見識建設前程。用智慧擁抱自由和責任。明辨事理,像聖火滅了再生。世界演進靠傳人,上世紀傳下世紀,鑑古創今。

七十年代,當年我們從事學運,喜歡藉宿營徹夜暢談,說古論今。逸興遄飛之餘, 不免引亢高歌, 憧憬著畢業後如何為民請命,大展所長。“畢業歌”自屬必唱。這首歌是1934年的電影《桃李劫》插曲。影片描寫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青年學生坎坷的生活道路。一群青年畢業前歡聚一堂時唱出來,昂揚奮發的調子渲染了影片開端的情緒。那是年輕的激情,愛國的深情,以及二十來歲的人所特有的那種目空一切、躊躇滿志的感覺。年輕的心都是相通的:輕狂,飄逸,熾熱。隨著故事的演變,《畢業歌》的旋律逐漸消失,到後來男主人公身陷囹圄,老校長來看他時,《畢業歌》悠然飄起,悲劇情緒迅即加強,觀眾哀慟同情,不可抑止。如果只是一個人的悲慘故事,悲哀的感覺是有限的。《畢業歌》使人感覺受傷害的是所有人的年輕之夢,這才是感染力所在。由於歌曲表達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激情,因此深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所喜愛,在當年革命鬥爭和民族存亡命懸一線的大時代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畢業歌》頌揚保家衛國一齊來,迎難而上勇於承擔。隨著影片公映,旋即成為熱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進行曲。十萬青年十萬軍,波瀾壯闊,在激越的歌聲中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 - 《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看吧,一年年國土的淪喪!我們是要選擇戰,還是降?我們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場,我們不願做奴隸而青雲直上!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樑;我們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斷地增長!同學們!同學們!快拿出力量,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現在我們迎來了不見硝煙的大時代,國際環境複雜,市場競爭激烈,科技發展以排山倒海之勢顛覆著舊制度和舊文化,舊思維和舊習慣。香港處於國家邊陲,備受各方力量的拉扯衝擊,20年來各種局限逐漸凸顯,部分心智敏感的年輕人不免惑於前途迷茫,又或出於自卑膽怯,因而採取排外的心態,喊出香港獨立,也許不難理解。筆者重溫上述幾首勵志的歌曲,深有啟發。我們是中國人, 不要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 要從歷史裡探求本源, 要在時代的變遷中擔負起維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謹此呼籲香港年輕人千萬要沉得住氣,冷靜思考前路,努力建立自己,融入國家民族的大家庭,才有真正的出路。


 

 

 

01/08/2017

老朋友来函,供分享。 (邝沃豪先生来函, from Mr. Henry KWONG, 香港大学毕业生,金融界翘楚)

老朋友互相关心。已有不少人在努力中。感謝您, 品方兄!

品方兄, 您是我認識的港大同學中一個非常有真心的人。

我是永遠都記得在1972年底,您作為學生會的會議主席,在 Union Building 唯一的會 議室,和二十多個幹事開會。

您當時主持大會,並且在會議開了幾小時後,决定了一天後早上要去中環的尖沙咀渡船 碼頭,搞港大學生會的第一個 “反貪污,捉葛柏” 簽名運動。我和幾個並非幹事的學 生剛好在聽您主持的會,結果同被叫埋去参加“反貪污,捉葛柏”。

一天後,三個人在 Union 拿了一張枱和两張椅,坐的士落了中環碼頭(现已沒有了), 開枱叫人簽名。但是未有叫人簽已經被車到的幾十個差佬圍住,其中一個鬼佬叫我地馬 上走,並說唔走就立即被拉。

我地三個人堅持唔走,結果唔使一個小時,在旁邊的報紙檔就很惨了,成個報紙檔的報 紙,連同一個老人家報紙佬和他的女兒,全部被拖了上一部特大警車,然後同埋大部份 差佬一齊被車走了。

我、曾澍明、和一個我現在唔記得是誰,終於可以叫人簽名,有幾十人同意要“反貪 污,捉葛柏”了!

這些都是品方學兄的功勞,我結果第一次參加了港大的學運,以後很快還能住入了三 友,同您同房唔同牀,住了两年多!

不再寫下去了,以後見您再說舊事,然後齊齊大笑吧!



2017年6月


 

 



重建錢王廟(錢王陵園項目)的幾點建議

13/04/2017

關品方 (臨安市旅港同鄉會名譽會長)

2017年4月12日

本人4月4日出席有關錢王陵園,錢王塑像,錢錦大道,吳越文化公園以及吳越文化博物館的討論會,臨安市黨政領導徵求有關錢王陵園周邊區塊拆後改造建設的意見,當天我聽到了錢氏後人提出不少寶貴意見。其後吳春法部長建議我也向臨安市的黨政領導書面提點意見。本人對有關這個項目的初步構思還不太了解,目前只能從建築概念方面談一下。日後如有機會,希望引進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有關教授及(或)香港建築界的資深建築師深入研究,提出方案供參考。 首先,本人認為,這個項目涉及“民族性”和“國際性”;回顧過去,闡述現在,前瞻將來,如何進行中西文化融合,怎樣體現21世紀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嶄新的互利共贏及和諧協調的概念。早在一千一百多年前,錢王三代領導吳越國時,在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基建,宗教,治理以及民生各方面均有落實,而且很有現代意義。本人認為,保土安民,廣傳佛法,善事中國,城市建設,納土歸宋,是整個項目的五大主題。這方面涉及具體的內容鋪排(特別是博物館),容後深入探討。本文嘗試單從建築方面展開論述如下。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現代建筑的互動发展,極具方向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续性,而建筑形态的变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转型“。”文化转型“,包含文化和建筑形态两个层面的含义 。

1)文化方面,西方风格的建筑在中国內地日漸增多 ,中国人对待西方建筑的審美态度開始接受 、欣赏和推崇 ,在建筑审美观念上起了变化。传统建筑受到西方建筑审美趣味 和形式的冲击 。 現代社会在工商业 、城市经济和創新/創意方面的发展 ,使中国传统建筑 的木构架型制 、大屋顶及四合院制无法适应近代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上对建筑类型功能性 、多样化及灵活性的新要求。建筑技术 、材料 、施工等方面的进步 ,也使中国传统建筑依赖的天然材料和手工操作方式显得不能適應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在审美、特征 、技术等方面都有转型的必要。錢王廟的重建,一躍成為錢王陵園建築群,可以保证傳統建筑的规定性和连续性 ,同時應使建筑与时代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關鍵是落實中西文化結合的現代建築概念,發展出獨特的綜合建筑群。現代西方建筑的先进性 ,儘管促使中国传统建筑更新发展 ,但西方建筑不能解决文化问题 ,表現不了具體的文化歷史的生命力 。西方建築以教堂的成就最高,而中國建築最高成就則是宮殿。前者用石頭建造,後者以木結構為本位。前者強調向高處伸展,幾乎窮盡石頭材料所能達到的極限;後者注目於橫向延伸,用大殿周圍的組群建築來襯託大殿,突顯出大殿的雄偉。本人認為,需要兩者兼顧,不要只著重傳統的中國式廟堂宮殿建築形式。

2)建筑形态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从木材出发 ,由木的组合方式构成了自己的体 系。木是一种柔性材料 ,对其进行转化,可以突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架意味和装饰性。傳統建築对线條 的追求 ,使建筑形态与自然保持调和融洽 ,形神兼备 。現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转型是用先进的材料技术去适应旧有的形式 ,是适应性转化 。体现在建筑形态處理和设计手法上 ,以中西合璧式的方法處理時,折衷主义容易成为首选。大屋顶式,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显著的标志,在近代建筑中具有鲜明特征。从整体比例按传统宫殿建筑型,把大屋顶的形式拼合及套用在现代建筑体量之上 ,随著结构 、材料 、技术上的變化,這種形式搬用起來,容易造成风格上的僵化,無法凸顯前瞻性的一面 。把中西建築形態結合起來,严格按當年吳越國時代的风格建筑 ,大屋顶坡度曲线可以稍微平缓 ,气势可以依舊宏大 ,選擇局部屋檐挑出处理 ,外观可以仍為宫殿式,但在建筑處理上可以考慮創新,讓比例更严谨 , 形象更完整。 传统装饰和符号,如飞檐 、斗拱 、门窗套 以及细部纹饰等應进行精点缀,追求形似的同時,應考慮引進西方建築元素。總之,突破单纯对传统形式的模仿,进入创作 的领域,功能要简单实用 ,造型要具现代技术的特点 ;走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路就好。

中国传统建筑在文化转型的過程中,既要保留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又要照顧到現代建筑的审美要求。要能夠反映出设计者的传统素养和对近代建築科技的把握 ,根本出路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創意創新,在中國传统文化中找到与西方现代的结合点。用现代技术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内涵 ,關键在于创新和与时俱进,在于充分照顧各區塊和建體的綜合功能和經濟效益,讓生活,教化,休閒和傳承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有它不斷的進步演變的生命力。这样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能从一种地域文化转换升級到國際層面,讓吳越文化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把保土安民,善事中國,有序建城,納土歸宋等當時的歷史概念,融合到互利共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概念中。“复古为更新”, “可持續發展”,發展“文化生態和城市建設“的深度旅遊,應是錢王廟重建和錢王陵園項目的使命。 具体建筑形式方面, 建議在复兴舊貌的同時,改进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部分舊址應予以保留,方便參考對照。中国建筑审美形式,应该坚持中国特色,其中传统中国特色应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鼓励、保护、传承、发扬和改进。鉴于近数十年来,西方建筑形式在中国过度泛滥,几乎淹没了中国传统特色,西方建築的因素应该有所控制,以便中西建筑文化获得某种更为和谐的平衡。具体到個別建筑物的数量上,应该增多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中国建筑样式。但是具体做法,不能由简单的数字来规定。比如,门面性建筑,有很大观览价值的建筑物,应该首先考虑民族风格和传统审美习惯。纯应用性的,观览意義较少的建筑,休閒購物,美食遊樂,不妨多採用西式建筑的风格。至於媒介舆论导向方面,应该宣传本項目以服務群眾為目的,並以這目的主導建筑领域的审美价值判断。媒介的舆论导向,应该大力宣传让人民的生活意识追求占领建筑领域的审美价值判断阵地,打破建筑专家对建筑审美研判的垄断地位。可以開展建築設計的比賽,讓國際建築師參與進來,公開讓人民群眾有機會表達意見,最後由專家遴選小組決定建築方案。這樣做,既可以同时维护和保障建筑专家在建筑技术问题上的权威地位,又能夠讓群眾有高度參與感和獲得感。香港特區政府對大型建建築群建設,一般都採取這種諮詢市民的方法。建筑专家和建筑学者应该将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大众的价值判断作嚴肅比较。在建筑技术问题上,由专家说了算;在建筑审美问题上,应该讓人民大众多提意見,而不应该單由专家們或个别权威人士说了算。

本項目也可以揭示臨安市未来之路。這就是:體現自主创新和匯集創意,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建筑理念,改良後推向世界。中国的建筑實踐家应该有自主创新,匯集創意,協力合作和集體投入的胸襟、從而将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推向全世界的伟大抱负。中国的建筑理论家也应该有在全球建筑学的大系统中让中国建筑学理论大放光彩的雄心壮志。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整体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并占有应得的光荣地位的时候,中国建筑文化不应该成为拖后腿的成分,而更应该成为让西方人一饱眼福的标志性文明成果。這是因为建筑文化具有最直接的、凝固的、现实的视觉冲击的效果。本項目如果能夠配合杭州市以至浙江省的總體性軟實力戰略建設佈局(主要是文化,教育,歷史及旅遊方面), 那麼,吳越國的歷史和錢王陵園區塊絕對可以成為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开拓新天地的先锋開拓主導項目之一。

最後,本人希望指出,“現代主義建築”和“現代建築”,是具有內在緊密聯繫,但涵括的內容不完全一致的兩個概念。“現代建築”是一個具有強烈時間階段的,有特指含義的概念,是指現代的所有建築活動,特別是指建築脫離了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建築影響以來的整個建築新時代的發展階段,時間是指從大約19世紀中葉到目前的整個階段。“現代主義建築”則是一種建築風格的特指術語,是指20世紀初期在德國、前蘇聯、荷蘭等國家的建築界和文化界知識分子精英所探索和奠立的建築方式和建築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建築應該具有其明確的服務對象,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在設計上和功能上為他們服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現代建築概念裡面的大眾民族主義,民主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色彩,和我們現在常說的以民為本和可持續發展互相吻合。 現代風格起源於二十世紀初,強調突破舊傳統,創造新建築,重視功能和空間組織,注意發揮單體結構和綜合群體構成的形式美,造型崇尚簡潔,反對多餘裝飾,追求合理的構成工藝,尊重材料的性能,講究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發展了非傳統的以功能佈局為依據的不對稱的構圖方法。現代建築重視實際的工藝製作,強調設計與工業生產的聯繫。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建築沒有終極,只有不斷的改革。在建築表現中,不能忽視現代建築技術。建築表現要有創新的現代風格和形象;從使用功能,新材料和結構方式中發展出新的建築形式。建議要有簡潔明朗的風格,純淨的幾何構圖,對玻璃鋼架等材料的精準運用。建築形式要服從使用功能,所以不能全部套用歷史風格,但又不可以否定傳統的風格。建議一定要保留當年的錢王廟宇和殿堂的獨特的附加裝飾(可以加入現代化元素)。要能夠表現美感在空間容量與體量的組合構圖中的比例權衡和顯示,同時符合經濟原則在投資與回報之間的平衡問題。

本人的結論是:引進現代風格,又不可以太強調功能,因而忽視了建築設計的藝術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建議在考慮嶄新的建築結構時,充分照顧功能主義,強調自由空間的佈局,採用開放形式的處理手法,追求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落實服務大眾的目標,要有智慧的/健康的/環保的小區塊結構,新區域規劃的綜合體現,嶄新的紀念錢王的形式(不單是傳統的祭祀模式),要有新的地標創造。現代建築越來越需要表現歷史,表現感情,表現人民對美的追求,走向裝飾美的新時代。室內和戶外的裝修和裝飾現在已經發展成建築業的重要分支, 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基礎上創造起來,與時俱進,和古代以磚,木,石等通過雕塑/雕刻以及貼金掛銀等裝飾藝術很不一樣。這是為什麼本人以開始就強調要中西文化結合,古代現代結合,持續更新為民的原因。

(請吳春法部長轉交盧春強書記,章登峰副書記,駱安全市長,俞琳波常務副市長,李賽文部長等黨政領導)


 

 



鑑古知今為補天,回首三十八年前

13/04/2017

關品方

2017年3月29日

筆者曾旅居台灣三年,從蔣經國變革解禁到遽然逝世,以至李登輝上台到路線轉向,当年亲眼目睹寶島政局的歷史演化。聯繫到近年香港形勢杌隉,不可終日,中智以下,咸憂崩離;不覺想起三十八年前的美麗島事件和高雄大審判。

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在高雄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自由和終結黨禁戒嚴。期間爆發騷亂,鎮暴部隊將群眾包圍,並釋放催淚彈,引發警民衝突。事件後,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是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

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台灣民眾從此開始廣泛關心政治。之後又陸續發生幾起命案,國民黨政府不斷遭受國際輿論的壓力以及黨外勢力的挑戰。蔣經國唯有放棄強硬路線以應時勢,終於1987年解除持续38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伴隨著國民黨政府的路線轉向,台灣主體意識日益確立,在教育、文化、社會等方面都有重大轉變。事件中的兩名女性,幾許風雨經歷盡,後來呂秀蓮當選副總統,陳菊選高雄市長。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翌日,國安局長和警備總司令召開會議,決議大舉逮捕黨外人士。12月12日,警備總部下令拘捕相關嫌犯。13日清晨六點,軍警與情治人員展開全島同步行動,陸續追捕黨外人士。施明德僥倖逃過當日逮捕,成為晚間新聞的頭條;政府隨即發布通緝令全面追捕,並開出懸賞獎金新台幣50萬。22日,施明德的懸賞獎金提高到250萬。期間他四處躲藏,並曾請牙醫為其整容。次年1月9日,施明德於台北落網。翌日,警備總部公佈涉案人數共計152人,史稱「高雄大審判」。(多少年後,筆者和他閒聊,他已是紅衫軍領導,針對陳水扁)。

三十八年過去,當前香港政局,依稀有台灣舊日的足跡。国民党的衰落与民进党的兴起,從79年開始。二二八事件多年来一直被炒作,说是死了几万人。晚近终於定调,遇难者每人获赔600万新台币,结果仅1000人提出申请。笔者无意矮化这桩不幸的民变事件,但要明确指出,它与台湾省人民争取独立完全攀不上边。民进党以此宣扬为台湾建国的起点,是居心叵测。其后陸續提出的“外来政权”论,“败军之师”论,以至肯定日占时期的经济成就,否定国民党执政51年的成绩,鼓吹本土教育,修改历史教科书,强调族群矛盾,凸显两岸对立,通过激烈抗争动员民众,聚焦争取新生代,民进党21年即首度取得政权。切割就有话题,对抗就是出路,树敌就可成功,简直是台湾神话。在此期间,国民党节节败退,共产党强势进逼,当然也是民进党迅速冒起的原因。

笔者认为,现代中国最大的政治角力,历史是最重要的战场,教育是最重要的阵地,民意是最重要的手段。民主选举的特征,是团结支持自己的民众,誘发同仇敌慨之心,一切为了胜选,为了取得政权。香港的本土自决运动,有学习台湾独立运动经验的端倪。最佳的抓手点,就是树起对立面:不管三七二十一,365天反对中共,怀疑中国,歧视国人,见效最快。加上社交传媒兴起,即食文化盛行,容易製造对立对抗,进而撕裂敌视,激發民众情绪,故此理性质量永远输给感性数量,讨好主义永远有市场,出位抢镜一定无日无之。

香港短期内的政治格局不会改变。林郑月娥理所当然地从昔日的贤家嫂变身为“恶家姑”,因为后面有“壞老爷”撑腰,所以她是“梁振英2.0”肯定没错。香港要小心别让台湾经验被移植过来复制。有这些说法:香港从来都具国际战略地位,与1842年鸦片战争无关,香港抗日不关中國,香港成就不关中国,一切成绩都是本土港人的辛勤成果,与内地派糖政策優惠无关,反而是强国人来港抢学位/楼房/就业/病床/奶粉,甚至抢人行步道/休闲空间。所以要香港人优先,要民族自决,反对港共政权,反对西环干政,要公民抗命,以武达义。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爭取民主的议题20年不變,带出占领运动,进而街头骚乱,最后進入立法會,游梁宣誓時實質是倡议香港独立。

我们要根据历史事实,以宏观国际视野審視地缘全局,瞻前顾后,才能够体会到中央为什么信任支持梁振英和林郑月娥的个中道理。过去几年,香港避免了美丽岛事件(佔中)和高雄大逮捕(旺角)在香港重演,有理有利有节地沉著應對,是他們最大的政绩。

近日上映的电影“沉默”,對政治信仰問題有深刻分析。樹欲靜而風不息。政治现实是:乱气流没完没了。今後5年,还是要“系好安全带”。

(作者为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

17/01/2017

鉴古知今集
- 为历史补课 省港大营救

关品方
(70年代香港学运老友群成员)

2017年1月

香港沦陷期间,东江纵队在日军的铁蹄和刺刀底下,42个月内先后营救出3000多名中外人士,史称”省港大营救”。

1941年12月9日(日军进攻香港第二天),中共南方局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要求他们设法营救滞留在香港的各界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廖承志、张文彬根据电令,召集广东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领导研究营救方案,先和香港沦陷区的各界知名人士联系上,然后由刘少文、潘静文、李健行等人将他们转移到香港的游击区,再由游击队负责把他们转移到惠阳、东莞和宝安的根据地,跋山泄水,最后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护送到安全地区。6个月内,总共营救出了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戈宝权、廖沫沙、张友渔、千家驹、于伶、丁聪等各界知名人士共800多人,此外还有国民革命军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的夫人上官贤德,陈汝棠等国民党官员和眷属10余人和一大批国际友人,以及接应了2000多名要求赴中国内地参加抗日战争的香港青年。

1941年圣诞节,日军全面占领香港,港督杨慕琦向日本投降。26日,日军成立军政府对香港实行统治,并把被俘英军送至集中营。已潜入香港的东江纵队城市游击武装随即进行营救活动。1942年3月,港九大队派熟悉英语和地形的短枪队队长江水(姓江名水)化装成小商贩混入启德机场,成功从地下水管道营救出英军上尉汤姆逊等4人。其后,还先后帮助从集中营脱逃出来的英军战地医院赖廉士上校、道格拉斯/夏斯特/汤姆生中尉,香港警司汤姆生和波利斯屈特夫人,英军陆军军官波生吉、比尔斯/怀特/祁德尊中尉等人成功转移到中国内地。此后港九大队又营救出英军葛荣中尉和18名英军士兵、30名印度士兵以及3名丹麦人。

赖廉士上校被营救出来后,获英国国防部批准在广东曲江(今韶关市附近)成立英军服务团(赖廉士出任指挥官),并在惠州设立前敌办事处,祈德尊为主任。英军服务团还派出何礼文上尉在新界的港九大队游击区设立联络站。该站是英军服务团唯一敌后援救站。港九大队和该站从1942年8月一直合作到翌年4月,成功营救出英国人19人,包括军官7人、政府高层1人、以及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劳恩维克和摩利逊等人,此外还营救出2名挪威人、1名苏联人、26名印度人。

东江纵队还成功协助营救美军跳伞的飞行员。1944年2月,中美空军混合团第3大队的克尔上尉驾机随同美军的战斗机、轰炸机群轰炸被日本占领的启德机场,其座机被日军炮火击中,克尔受伤跳伞,降落到九龙山区。港九大队的游击队员及时赶去救护,并将他藏于山洞成功躲过日军的搜寻,其后再将他安全送回广西桂林的美军航空队基地。同年5月,美军第14航空队的勒天哥/拉忽累尔中尉,沙克/康利/利斯上士驾驶的B-25轰炸机被日军击中,5人跳伞坠入大亚湾。翌年1月,美军第14航空队的伊根中尉、第三舰队的克利汉少尉也被日军击中,跳伞坠入新界海面。他们都被港九大队成功救起护送回安全地区。

1944年,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反攻,开始准备在华南登陆。10月,在华的美军司令部派遣欧乐义博士到东江纵队司令部,要求东江纵队合作建立电台和联络站,协助美军搜集气象和军事情报。东江纵队为此设立联络处,由袁庚任处长,专门负责收集情报工作。联络处为美军提供了日军在香港分布的飞机场、船坞、政府机关、油仓、军事设施的图则,日军政府的机密文件、命令和报告,日军在省港的军事力量分布情况,广九铁路沿线的工事图例等重要情报,为美军准确轰炸日军的军事目标起了关键作用。港九大队还将上百名国际人士安全护送到大后方,先后救出上述美军飞行员8人,开辟了著名的“飞行员安全通道”。克尔上尉当年遭数千日军历时三个星期的搜捕,被东江纵队成功救出,这一传奇故事被列入美军十四航空队的教材。在营救行动中,以一当百,光荣殉国的五位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枪队队长刘黑仔,后来成为海军战斗英雄,绰号“老虎仔”的林文虎,都是在民间广为传颂的传奇人物。

“省港大营救”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营救工作。这是香港版<舒特拉名单>式的史诗,香港人都应引以为傲。美国爱国主义电影”钢锯岭”近日十分卖座。期待香港电影界能够把上述可歌可泣的素材拍成电影,还原香港的历史地位。记忆犹新,未感忘怀,这是我们应有的本土乡情。


 

 



为历史补课 省港大营救(1)

17/01/2017
                    

鉴古知今集
- 为历史补课 东江纵队

关品方
(70年代香港学运老友群成员)

2017年1月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政府的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敌情消息。这就是东江纵队。

笔者知道香港有过这样一个抗日游击队,是在大学时期,参加香港大专社会服务队修桥筑路的工作营,晚上闲聊时从师兄师姐口中听到的。香港立法会议员即将北上视察东江水系。香港人饮用水,大量来自东江。近日读史,了解到战时东江纵队的一些情况,还有当年的游击队员后代,现居大埔。回想前事,犹历历在目,不胜感慨。

东江纵队在广东坚持敌后斗争,前身是华南抗日游击总队,主要活动于惠州一带。东江纵队白手起家,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艰苦环境中,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开辟广大的华南敌后战场, 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之一。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当年朱德总司令给冈村宁次发出命令:“在广东的日军由你指定广东的代表,到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据此,当年东江纵队以“中国抗日军华南抗日纵队司令”的名义,给日本南支那派遣军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发出命令,着其就地投降。内战时期,东江纵队主力北上山东解放区,后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归入三野作战序列,全盛时期达17万人,参与三大战役。

东江纵队早期领导人都是大学生,许多人参加过声援“一二九”运动的学生游行。队伍中,留学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也不少;史称“书生扛枪, 小鬼奋战”。

广东是侨乡,历史上早已有“到南洋,赴北美”谋生的风气。抗战爆发后,许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通过募捐、义演、义卖、献金等方式支援广东敌后抗日武装,不下15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后回粤投身抗战,其中许多人后来在东江纵队里担任重要职务,如泰国华侨钟若潮担任大队参谋,牺牲时新婚才三天。 南洋和港澳是广东抗战的后勤部,粮仓和弹药库。

1938年10月,日军进攻华南, 先在大亚湾登陆,随后攻陷广州。同年底,日军已占据了东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大片区域,惠州、博罗、增城、佛山、三水等市县相继沦陷。由是民间起兵,出现了多支抵抗日军的游击队,分别为惠宝(即惠州/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东宝惠(即东莞/宝安/惠州)边界人民抗日游击队、广东民众自卫团增城县第3区常备队等。

1939年9月,日军增强对华南的征伐,再次在大亚湾登陆,占领葵涌、沙鱼涌一带,切断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联系。东江纵队主动出击,在葵涌、盐田、横岗、沙头角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浴血战斗。1940年11月至翌年6月,在黄潭,大岭山区,白花洞村和宝安,多次粉碎日军的围剿,战绩彪炳。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越过深圳河进攻香港,空袭启德机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随即派出三支武装部队潜入香港,由黄冠芳任队长,在西贡和启德机场附近进行城市游击战。1942年2月,正式成立港九大队,由蔡国梁出任队长,陈达明任政治委员,活跃于港九一带。这支精干的队伍,在香港沦陷期间,最辉煌的战功,是炸毁了被日军占领的启德机场内的油库和飞机、活捉了日本南支那派遣军特务头子东条正之。

东江纵队最鼎盛的时期,队员人数6000多人。下辖的港九大队成功破坏被日本占领的一座火车桥;袭击并俘获日军的运输船,并打垮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大队;其中一支部队曾一直挺进到广州白云山区,直接威胁驻守在广州的日军。东江纵队还派出一批骨干前往珠江纵队、琼崖纵队、韩江纵队、粤中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协助工作并帮助建立无线电台。

笔者的大伯是港九大队的民间通讯员,籍贸易之便掩饰身份,往来港穗途中不幸被日军俘虏,押往南洋做苦工,一去不返。战时世景荒荒,生死一线之间,无国何以家为?我父亲一辈,祖父都为他们取名排行一个国字,尽管仅具棉力,仍应志于报国。

东江之水,越山而来。当年港人参加东江纵队抗日,为的是保土卫国,还我河山。今天倘能参与整治东江水系,造福包括香港在内的华南市民,何乐而不为?有期盼焉。


 

 



百年回眸 讀后感

24/01/2017

《百年回眸,品味人生》之林徽因篇,讀後有感

孙小雅 2017年1月


早前通过网站看到www.vincentkwan.hk, 然后前几天在珠海有缘结识作者关品方教授,并庆幸获得关教授的謬赞和赠书,幸何如之!我終於有機會與這本書結緣了!

这本书我捧读起来,真是爱不释手。每篇都令人击节赞赏。我特别喜欢的,是林徽因和徐志摩两篇。作者運用特殊的寫作技巧將歷史做到最大的還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試圖解析人物的內心世界,於是歷史中的男女在作者筆下被栩栩如生的賦予了生命般活靈活現的出場。

無可非議的說,林徽因的才華與絕代姿容是被世代流傳並認同的。但這世上從無完人,不分朝代。即便她擁有了旁人羨慕不已的良好家境,自身無可挑剔的内外在條件,對她不離不棄的丈夫和愛她的兒女。我想在她繁華的背後,後人讀到的卻是孤獨與悲涼,她始終也無法放下與徐志摩之間那段羅曼蒂克的感情糾葛。最深刻的東西往往是無法被輕易取代的,但令自己的內心快樂或悲傷的,不是別人卻是自己。

或許一切都抵不過命運的安排。徐志摩可以為了林徽因拋妻棄子來證明他自私的愛,最後也是因為要去她的演講而遭遇飛機墜機一命嗚呼。可林徽因理智的放下這份扭曲的無望愛戀而最終選擇了可以一同打拼事業的梁思成。這也許是徐志摩前世欠林徽因的情債終究要等到這世來還吧,林徽因始終清楚,徐志摩終究只是她生命中的驚鴻一瞥,那成不了氣候的情感再轟烈也不過是個美麗的過錯。這不得不使我聯想若徐志摩沒遭遇劫難而是繼續生活在那個年代會發生什麼?歷史將會如何被改寫?他是否會一直糾纏林徽因卻又不斷追求著陸小曼?徐志摩詩人的浪漫情懷註定帶著多情的傷人成分,最終恐怕受傷的人就不止张幼仪了,畢竟他無法給任何女人现世的安穩和平凡的情感。 注定是是上天的安排,連他的離去都是毫无预兆的,每一位與他有關聯的女性都是活在悲痛中……

這故事中令我佩服的是梁思成。書中提到在徐志摩遭遇墜機事件后,梁思成在現場撿回飛機殘留物帶回給林徽因,並同意她將此物一直放置于家中以便作為相思之物。他以如此大度的方式去愛與包容著林徽因,甚至願意給她空間去懷念這份已逝去的感情。在我看來,梁思成對林徽因的纔是真正的大愛,那份對她踏實的守候或許早已超越了徐志摩那轟轟烈烈不計後果的情感。

一個女人,單憑長的漂亮也只能讓人記住一時,而美麗的容顏終將會被時間打敗,剩下的資本纔是讓自己閃光的財富。林徽因的一生是一部傳奇,她對中國建築學做出的巨大貢獻讓她的名字被深刻的記錄在歷史上。所有的女性都應該有一份能讓自己站得住脚的本事,製造價值的能力,向林徽因一樣,投入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懂得選擇,讓自己愛的灑脫,活的漂亮!


 

 



多少恨

26/12/2016

关品方
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澳洲雪梨

《《作者注:这是我25年前圣诞节当日的旧作。最近收拾旧文稿,旧信件和旧照片,诧异地翻出这短篇,勾起了我无边的惆怅回忆。
怀往事,忒不堪回首。总输它,覆雨翻云手。相见欢,忆浓情如酒。怨别离,人不如故旧。 2016年12月25日,圣诞节,中国香港》》




不见姚希总有两年多了吧?这一阵子忙着搬家,整理桌上的旧信件和照片时,偶然地翻出一张多年前和一班朋友在雪梨歌剧院前的留影。站在正中间微扬着头,笑得璀璨如盛夏的阳光那个女孩,就是姚希。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男男女女带着各有不尽相同的往事,先后离乡别井老远跑到这里来,走在一起。那些日子里,书念不成,身份弄不到,打发着宝贵却不能善用的时光,只感觉到青春在淅淅流走。我们都是掉在时间的夹缝里的一群,就像身前身后有两座高墙,呐喊得声音喑哑、蹦跳得力也尽了,总无法逃出去。

姚希算是终于逃了出去的人吧。初来时大家都凄凄惶惶,为了一日三餐。也有不少是借了债巴巴地跑来的。家书里面写的都是不痛不痒的谎言,姚希说是怕他们知道实情尽管伤心,却于事无补。可是家里人总不明白,还以为女儿终于出国了,过的只能是好日子——就差还没有开口要她寄钱回去。姚希和我谈到这些,虽然只是淡淡然,而且嘴角还带着微笑,可是我能够体会她背后的落寞和酸苦。同是天涯沦落人。我和她之间唯一的不同,只是我来自一个不用我担心身份的国家。我在这儿也有亲戚。但对姚希来说,孤身来到这里只不过是第一步。她还是要从这里设法跑到另外一个可以长久栖息的地方去的。

我们有大半年光景同在一间中央车站里的咖啡厅做侍应。姚希有很不错的学历,“可是那又怎样?”,她笑说,“还好跑到这个店里来了,虽是苦一点,总算避开了[误堕风尘]”。有一段时间,被生活压迫得紧了,为了支付那笔学费,她曾经想过到那些酒吧去侍酒。要穿那种衣服站在柜台前。我想过,或许就试试吧,一咬牙不就撑过去了,总比躺下来强些。那天她不无感慨地向我追述。我们都知道,那种事情好像走在泥潭里,会越陷越深,终至自暴自弃的。和这店面相比较,大概做那些事周薪一千块和我们这儿二百块的差别吧。可是就有女孩子宁要一千,甚至更多。反正在这儿举目无亲,做的日子长了不就感觉也麻木了,算不了什么。话是这么说,可是姚希还不至于。

总比在家里的时候强些。姚希虽然这么说,可是她很怀念在上海的日子。谁能忍心抛弃自己童年的记忆?她住的弄堂,早上要跑到街上公用的水龙头去刷牙梳洗。一家六口挤在一厅一房,父母睡在房间一边,她和妹妹睡在另一头,中间只随便挂上一块半旧的布帘隔开来,十多年来都如此。整个上海大部分市民就是这样挤迫在一处,住的是五十年不变的老房子。她家里的大杂院,四周五、六间屋子,每间屋子都住上五、六家人家,彼此呼吸着对方呼吸过的空气,一天到晚吵吵闹闹,都是环境太不像话的结果。楼梯两旁永远胡乱地堆放着杂物。煤球炉子东一只西一只,備饭时各家人家兜里的是什么菜,不用看也彼此晓得。大杂院的地面上永远是湿漉漉的,有洗不完的衣服。她母亲在弄堂对过一个角落找到刚可容得下一部脚踏衣车的小块地方,在那里十年如一日地替街坊们缝补衣服赚点钱帮补着家用。这么一点微末的个体经济,在文革时还硬被粗暴地‘禁止营业’,因为据说这样做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母亲向姚希‘细说从头’时,永远是那样平静,不像是说的自己的故事。

人家的孩子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出生的,不叫‘向阳’就是‘卫东’、‘永红’。可是她母亲给她取单名一个‘希’字。希望在人间。不过,那时候时髦用单字取名,姚希还是不能免俗。她母亲的小指头短了一截,也是那时候被革命小将们抢夺那部母亲视之如命的脚踏衣车时不小心弄断了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一点点伤残就作为时代的烙印,早晚提醒着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多少个灯下促膝而谈的晚上,姚希总是带着深情谈她的童年,她的成长和她的希望。她还说过,临行前她母亲含泪叮嘱,叫她‘你走了不要想着回来’。

毕业后她当过两年涉外接待。她在上海工作的单位,搞的是轻工业产品的对外贸易促销。外国人来华找贸易伙伴、推销产品,或者出口展销一类的贸易活动,对姚希来说,一两年下来就驾轻就熟了,而且英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她交了一个外国老头儿,叫舒密特。他对她说,“我很老的了,希望你不要嫌弃我老。”
她只是微笑着,不置可否,让他把她的手温柔地握着。姚希回忆说,当年她身边的那些小伙子真没有谁让她特别看得上眼。这年头女孩子是不是都学乖了,不会那么快就自订终身,跟上了谁就非要跟定一生一世。要不,仿佛一场戏还没有演到戏肉就要谢幕的样子。我和姚希在这方面立场一致。这世界多美好,而我们总是那么爱花钱、爱美、爱派头。我们是既安分又不安分。

只怪澳洲的‘出口’教育。到澳洲这个想法,在姚希的脑海里,着实徘徊了好一阵子。申请来澳洲念英语,把外语更好地掌握,为四化做更大的贡献。她这样对领导说。六四前这类事情好办。来了后又随大流申请了延长四年居留。在这里有五光十色的橱窗,一望无际的白云蓝天。下班了不用赶什么政治学习,也不用看领导的脸色做事。工作、交朋友、逛街、看书都可以‘率性而为’。自食其力,海阔天空。穷一点没什么 ---- 虽然姚希总是希望着生活过得宽裕一点。卑微的希望,但无愧于心。

舒密特一直在做他的中德贸易。他忘怀不了这个温婉而爽朗的中国女孩子,特地绕道来澳洲找姚希。还记得那天她下班后要赶去看他,整个下午显得忸怩不安。他有相当的积蓄,却没有多少青春剩下来享受了。他年前离了婚。他的子女都比姚希大。他那天晚上和姚希谈了很久。他给她看他的护照。原来他的真实年龄比他的外表还要老。是六十开外的老头了 ----- 而他竟向她求婚。他说可以带她到汉堡,会好好地照顾她。这些细微末节,姚希在舒密特走后的一段日子里点滴地告诉了我,向我要个说法。我咬着牙下定决心,只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不能给她任何具体的意见。

渐渐地我知道她是差不多决定了的。往昔的生活经历、漂泊不定的情绪无可慿寄,使她和与她有相同背景的中国女孩子们,厌倦透了这种不知结果的无期等待。谁知道几年后有没有取得身份可以永久居留的把握?怎能够这样干等,虚耗着一生中可能最宝贵的几年青春?后来,姚希隐约地告诉了我,她作出决定的原因。她认为舒密特是一个君子,可能对她真正动了感情,而不是只恋慕她年轻的肉体。和他一起那几个共渡的晚上,她显然是放弃一切防守的。但是他止于最后一步。他没有要她。反正这几年的青春若算是浪费掉的话,那就不可让它虚度,总要换点什么回来。说不定多少年后会重获自由吧。虽然到那时候她要先变成寡妇。或者狠心一点过桥抽板一走了之。是的,等不及的话,她可以离开他。那天晚上姚希坐在梳妆台前,喃喃地自言自语,就说着这些。那惨然的笑容,在镜子里反映在一个苍白的脸庞上,我看着只感到陌生。她用扭湿了的毛巾狠狠地在脸上抹着,像是要抹掉自己不愿看见的怨恨的神情。我们都感到非常惆怅。

她在上海有过一个很要好的男朋友。来澳洲之后认识了曲鸿山。上英语课时在班上认识的。那段日子虽然平淡,但姚希说很可回忆。歌剧院前留影的那张照片里,紧挨在姚希身旁的那个颀长的年轻人,我认得就是他。可是要姚希和他一块捱过这些年头,面对不确实的未来,或者甚至一同回国、结婚、生儿育女 -----绕一个圈还是跑回原来的地方去?她才不会干这种蠢事。要是可以重新再来,她还是会选择出国的。多少个晚上,我都睡下了,姚希还呆坐在书桌前,双手交叠支着下颔,面对摊在眼前的日记本子,黯淡的目光中泫然欲涕。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可是那段快要离开澳洲远嫁他国的日子里,她简直是举笔艰难。

她走后没几天,曲鸿山找到我的店里来,脸色刷白,连声追问姚希下落,我那时才知道姚希自始至终隐瞒着他。那天姚希返家很晚,神色怪异,腼腆中带着愉快和满足。那神情我约略猜到三分。果然她还是守不住秘密似的,问我没有做预防怎么办。我瞅着她笑说,“那你就跳呀!不停的跳,而且要单脚跳,踢踢腿不就都出来了。”这个女孩果然红着脸蹦蹦跳跳闹了一个晚上。直到我们都笑痛了肚子,抱着扭在床上弯不起腰来。她这以后,有一个星期左右,上班时空下来就做她仓猝间发明的腿部体操。她走后的一段日子,我和其他女孩子,工头和老板们都还会偶尔提起姚希的体操。看着她们模仿着踢腿蹲身,我总忍不住笑得合不拢嘴,同时不觉怀念起姚希来。

曲鸿山知道姚希不辞而别后,神情黯淡,良久不语,呆在当地。她走了。不过,我知道,她给了他,作为永久的记忆。这才真叫人柔肠寸断。他喉间堵塞着说话,问的是什么问题我都听不清楚。大概是有没有信件给他,有没有留话,与及在那边的联络地址之类的问题。我匆忙地扭过身去,不敢正视他的眼神。他一直从我头顶上看过去,像瞪视着前面一片漆黑,荒凉而死寂,像是盲人的双眼。然后,渐渐地,我看到他绝望的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我知道他每天在一只游览船的餐厅里做厨房工作,晚上还要到报馆的排字房排字和校对。听说空闲时还挺热心地为同学们奔走,不辞劳苦。他将来应该有出息的。或许在那遥远的将来。谁知道呢?前路是不是太坎坷、太遥远了点?姚希远走,就是因为她凄然摇头,要摆脱播弄着她的这个不知道明天将会如何的命运,而跑去依附漂来的稻草。

是的,姚希她走了,只留下一个苍凉的手势。
 

 



为历史补课 省港大营救(1)

15/12/2016

——文/赵成钢

鉴古知今集
- 为历史补课 东江纵队

关品方
(70年代香港学运老友群成员)

2017年1月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政府的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敌情消息。这就是东江纵队。

笔者知道香港有过这样一个抗日游击队,是在大学时期,参加香港大专社会服务队修桥筑路的工作营,晚上闲聊时从师兄师姐口中听到的。香港立法会议员即将北上视察东江水系。香港人饮用水,大量来自东江。近日读史,了解到战时东江纵队的一些情况,还有当年的游击队员后代,现居大埔。回想前事,犹历历在目,不胜感慨。

东江纵队在广东坚持敌后斗争,前身是华南抗日游击总队,主要活动于惠州一带。东江纵队白手起家,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艰苦环境中,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开辟广大的华南敌后战场, 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之一。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当年朱德总司令给冈村宁次发出命令:“在广东的日军由你指定广东的代表,到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据此,当年东江纵队以“中国抗日军华南抗日纵队司令”的名义,给日本南支那派遣军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发出命令,着其就地投降。内战时期,东江纵队主力北上山东解放区,后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归入三野作战序列,全盛时期达17万人,参与三大战役。

东江纵队早期领导人都是大学生,许多人参加过声援“一二九”运动的学生游行。队伍中,留学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也不少;史称“书生扛枪, 小鬼奋战”。

广东是侨乡,历史上早已有“到南洋,赴北美”谋生的风气。抗战爆发后,许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通过募捐、义演、义卖、献金等方式支援广东敌后抗日武装,不下15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后回粤投身抗战,其中许多人后来在东江纵队里担任重要职务,如泰国华侨钟若潮担任大队参谋,牺牲时新婚才三天。 南洋和港澳是广东抗战的后勤部,粮仓和弹药库。

1938年10月,日军进攻华南, 先在大亚湾登陆,随后攻陷广州。同年底,日军已占据了东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大片区域,惠州、博罗、增城、佛山、三水等市县相继沦陷。由是民间起兵,出现了多支抵抗日军的游击队,分别为惠宝(即惠州/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东宝惠(即东莞/宝安/惠州)边界人民抗日游击队、广东民众自卫团增城县第3区常备队等。 1939年9月,日军增强对华南的征伐,再次在大亚湾登陆,占领葵涌、沙鱼涌一带,切断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联系。东江纵队主动出击,在葵涌、盐田、横岗、沙头角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浴血战斗。1940年11月至翌年6月,在黄潭,大岭山区,白花洞村和宝安,多次粉碎日军的围剿,战绩彪炳。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越过深圳河进攻香港,空袭启德机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随即派出三支武装部队潜入香港,由黄冠芳任队长,在西贡和启德机场附近进行城市游击战。1942年2月,正式成立港九大队,由蔡国梁出任队长,陈达明任政治委员,活跃于港九一带。这支精干的队伍,在香港沦陷期间,最辉煌的战功,是炸毁了被日军占领的启德机场内的油库和飞机、活捉了日本南支那派遣军特务头子东条正之。

东江纵队最鼎盛的时期,队员人数6000多人。下辖的港九大队成功破坏被日本占领的一座火车桥;袭击并俘获日军的运输船,并打垮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大队;其中一支部队曾一直挺进到广州白云山区,直接威胁驻守在广州的日军。东江纵队还派出一批骨干前往珠江纵队、琼崖纵队、韩江纵队、粤中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协助工作并帮助建立无线电台。

笔者的大伯是港九大队的民间通讯员,籍贸易之便掩饰身份,往来港穗途中不幸被日军俘虏,押往南洋做苦工,一去不返。战时世景荒荒,生死一线之间,无国何以家为?我父亲一辈,祖父都为他们取名排行一个国字,尽管仅具棉力,仍应志于报国。

东江之水,越山而来。当年港人参加东江纵队抗日,为的是保土卫国,还我河山。今天倘能参与整治东江水系,造福包括香港在内的华南市民,何乐而不为?有期盼焉。
 

 



百年回眸 讀后感

24/01/2017

《百年回眸,品味人生》之林徽因篇,讀後有感

孙小雅 2017年1月


早前通过网站看到www.vincentkwan.hk, 然后前几天在珠海有缘结识作者关品方教授,并庆幸获得关教授的謬赞和赠书,幸何如之!我終於有機會與這本書結緣了!

这本书我捧读起来,真是爱不释手。每篇都令人击节赞赏。我特别喜欢的,是林徽因和徐志摩两篇。作者運用特殊的寫作技巧將歷史做到最大的還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試圖解析人物的內心世界,於是歷史中的男女在作者筆下被栩栩如生的賦予了生命般活靈活現的出場。

無可非議的說,林徽因的才華與絕代姿容是被世代流傳並認同的。但這世上從無完人,不分朝代。即便她擁有了旁人羨慕不已的良好家境,自身無可挑剔的内外在條件,對她不離不棄的丈夫和愛她的兒女。我想在她繁華的背後,後人讀到的卻是孤獨與悲涼,她始終也無法放下與徐志摩之間那段羅曼蒂克的感情糾葛。最深刻的東西往往是無法被輕易取代的,但令自己的內心快樂或悲傷的,不是別人卻是自己。

或許一切都抵不過命運的安排。徐志摩可以為了林徽因拋妻棄子來證明他自私的愛,最後也是因為要去她的演講而遭遇飛機墜機一命嗚呼。可林徽因理智的放下這份扭曲的無望愛戀而最終選擇了可以一同打拼事業的梁思成。這也許是徐志摩前世欠林徽因的情債終究要等到這世來還吧,林徽因始終清楚,徐志摩終究只是她生命中的驚鴻一瞥,那成不了氣候的情感再轟烈也不過是個美麗的過錯。這不得不使我聯想若徐志摩沒遭遇劫難而是繼續生活在那個年代會發生什麼?歷史將會如何被改寫?他是否會一直糾纏林徽因卻又不斷追求著陸小曼?徐志摩詩人的浪漫情懷註定帶著多情的傷人成分,最終恐怕受傷的人就不止张幼仪了,畢竟他無法給任何女人现世的安穩和平凡的情感。 注定是是上天的安排,連他的離去都是毫无预兆的,每一位與他有關聯的女性都是活在悲痛中……

這故事中令我佩服的是梁思成。書中提到在徐志摩遭遇墜機事件后,梁思成在現場撿回飛機殘留物帶回給林徽因,並同意她將此物一直放置于家中以便作為相思之物。他以如此大度的方式去愛與包容著林徽因,甚至願意給她空間去懷念這份已逝去的感情。在我看來,梁思成對林徽因的纔是真正的大愛,那份對她踏實的守候或許早已超越了徐志摩那轟轟烈烈不計後果的情感。

一個女人,單憑長的漂亮也只能讓人記住一時,而美麗的容顏終將會被時間打敗,剩下的資本纔是讓自己閃光的財富。林徽因的一生是一部傳奇,她對中國建築學做出的巨大貢獻讓她的名字被深刻的記錄在歷史上。所有的女性都應該有一份能讓自己站得住脚的本事,製造價值的能力,向林徽因一樣,投入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懂得選擇,讓自己愛的灑脫,活的漂亮!


 

 



多少恨

26/12/2016

关品方
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澳洲雪梨

《《作者注:这是我25年前圣诞节当日的旧作。最近收拾旧文稿,旧信件和旧照片,诧异地翻出这短篇,勾起了我无边的惆怅回忆。
怀往事,忒不堪回首。总输它,覆雨翻云手。相见欢,忆浓情如酒。怨别离,人不如故旧。 2016年12月25日,圣诞节,中国香港》》




不见姚希总有两年多了吧?这一阵子忙着搬家,整理桌上的旧信件和照片时,偶然地翻出一张多年前和一班朋友在雪梨歌剧院前的留影。站在正中间微扬着头,笑得璀璨如盛夏的阳光那个女孩,就是姚希。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男男女女带着各有不尽相同的往事,先后离乡别井老远跑到这里来,走在一起。那些日子里,书念不成,身份弄不到,打发着宝贵却不能善用的时光,只感觉到青春在淅淅流走。我们都是掉在时间的夹缝里的一群,就像身前身后有两座高墙,呐喊得声音喑哑、蹦跳得力也尽了,总无法逃出去。

姚希算是终于逃了出去的人吧。初来时大家都凄凄惶惶,为了一日三餐。也有不少是借了债巴巴地跑来的。家书里面写的都是不痛不痒的谎言,姚希说是怕他们知道实情尽管伤心,却于事无补。可是家里人总不明白,还以为女儿终于出国了,过的只能是好日子——就差还没有开口要她寄钱回去。姚希和我谈到这些,虽然只是淡淡然,而且嘴角还带着微笑,可是我能够体会她背后的落寞和酸苦。同是天涯沦落人。我和她之间唯一的不同,只是我来自一个不用我担心身份的国家。我在这儿也有亲戚。但对姚希来说,孤身来到这里只不过是第一步。她还是要从这里设法跑到另外一个可以长久栖息的地方去的。

我们有大半年光景同在一间中央车站里的咖啡厅做侍应。姚希有很不错的学历,“可是那又怎样?”,她笑说,“还好跑到这个店里来了,虽是苦一点,总算避开了[误堕风尘]”。有一段时间,被生活压迫得紧了,为了支付那笔学费,她曾经想过到那些酒吧去侍酒。要穿那种衣服站在柜台前。我想过,或许就试试吧,一咬牙不就撑过去了,总比躺下来强些。那天她不无感慨地向我追述。我们都知道,那种事情好像走在泥潭里,会越陷越深,终至自暴自弃的。和这店面相比较,大概做那些事周薪一千块和我们这儿二百块的差别吧。可是就有女孩子宁要一千,甚至更多。反正在这儿举目无亲,做的日子长了不就感觉也麻木了,算不了什么。话是这么说,可是姚希还不至于。

总比在家里的时候强些。姚希虽然这么说,可是她很怀念在上海的日子。谁能忍心抛弃自己童年的记忆?她住的弄堂,早上要跑到街上公用的水龙头去刷牙梳洗。一家六口挤在一厅一房,父母睡在房间一边,她和妹妹睡在另一头,中间只随便挂上一块半旧的布帘隔开来,十多年来都如此。整个上海大部分市民就是这样挤迫在一处,住的是五十年不变的老房子。她家里的大杂院,四周五、六间屋子,每间屋子都住上五、六家人家,彼此呼吸着对方呼吸过的空气,一天到晚吵吵闹闹,都是环境太不像话的结果。楼梯两旁永远胡乱地堆放着杂物。煤球炉子东一只西一只,備饭时各家人家兜里的是什么菜,不用看也彼此晓得。大杂院的地面上永远是湿漉漉的,有洗不完的衣服。她母亲在弄堂对过一个角落找到刚可容得下一部脚踏衣车的小块地方,在那里十年如一日地替街坊们缝补衣服赚点钱帮补着家用。这么一点微末的个体经济,在文革时还硬被粗暴地‘禁止营业’,因为据说这样做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母亲向姚希‘细说从头’时,永远是那样平静,不像是说的自己的故事。

人家的孩子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出生的,不叫‘向阳’就是‘卫东’、‘永红’。可是她母亲给她取单名一个‘希’字。希望在人间。不过,那时候时髦用单字取名,姚希还是不能免俗。她母亲的小指头短了一截,也是那时候被革命小将们抢夺那部母亲视之如命的脚踏衣车时不小心弄断了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一点点伤残就作为时代的烙印,早晚提醒着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多少个灯下促膝而谈的晚上,姚希总是带着深情谈她的童年,她的成长和她的希望。她还说过,临行前她母亲含泪叮嘱,叫她‘你走了不要想着回来’。

毕业后她当过两年涉外接待。她在上海工作的单位,搞的是轻工业产品的对外贸易促销。外国人来华找贸易伙伴、推销产品,或者出口展销一类的贸易活动,对姚希来说,一两年下来就驾轻就熟了,而且英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她交了一个外国老头儿,叫舒密特。他对她说,“我很老的了,希望你不要嫌弃我老。”
她只是微笑着,不置可否,让他把她的手温柔地握着。姚希回忆说,当年她身边的那些小伙子真没有谁让她特别看得上眼。这年头女孩子是不是都学乖了,不会那么快就自订终身,跟上了谁就非要跟定一生一世。要不,仿佛一场戏还没有演到戏肉就要谢幕的样子。我和姚希在这方面立场一致。这世界多美好,而我们总是那么爱花钱、爱美、爱派头。我们是既安分又不安分。

只怪澳洲的‘出口’教育。到澳洲这个想法,在姚希的脑海里,着实徘徊了好一阵子。申请来澳洲念英语,把外语更好地掌握,为四化做更大的贡献。她这样对领导说。六四前这类事情好办。来了后又随大流申请了延长四年居留。在这里有五光十色的橱窗,一望无际的白云蓝天。下班了不用赶什么政治学习,也不用看领导的脸色做事。工作、交朋友、逛街、看书都可以‘率性而为’。自食其力,海阔天空。穷一点没什么 ---- 虽然姚希总是希望着生活过得宽裕一点。卑微的希望,但无愧于心。

舒密特一直在做他的中德贸易。他忘怀不了这个温婉而爽朗的中国女孩子,特地绕道来澳洲找姚希。还记得那天她下班后要赶去看他,整个下午显得忸怩不安。他有相当的积蓄,却没有多少青春剩下来享受了。他年前离了婚。他的子女都比姚希大。他那天晚上和姚希谈了很久。他给她看他的护照。原来他的真实年龄比他的外表还要老。是六十开外的老头了 ----- 而他竟向她求婚。他说可以带她到汉堡,会好好地照顾她。这些细微末节,姚希在舒密特走后的一段日子里点滴地告诉了我,向我要个说法。我咬着牙下定决心,只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不能给她任何具体的意见。

渐渐地我知道她是差不多决定了的。往昔的生活经历、漂泊不定的情绪无可慿寄,使她和与她有相同背景的中国女孩子们,厌倦透了这种不知结果的无期等待。谁知道几年后有没有取得身份可以永久居留的把握?怎能够这样干等,虚耗着一生中可能最宝贵的几年青春?后来,姚希隐约地告诉了我,她作出决定的原因。她认为舒密特是一个君子,可能对她真正动了感情,而不是只恋慕她年轻的肉体。和他一起那几个共渡的晚上,她显然是放弃一切防守的。但是他止于最后一步。他没有要她。反正这几年的青春若算是浪费掉的话,那就不可让它虚度,总要换点什么回来。说不定多少年后会重获自由吧。虽然到那时候她要先变成寡妇。或者狠心一点过桥抽板一走了之。是的,等不及的话,她可以离开他。那天晚上姚希坐在梳妆台前,喃喃地自言自语,就说着这些。那惨然的笑容,在镜子里反映在一个苍白的脸庞上,我看着只感到陌生。她用扭湿了的毛巾狠狠地在脸上抹着,像是要抹掉自己不愿看见的怨恨的神情。我们都感到非常惆怅。

她在上海有过一个很要好的男朋友。来澳洲之后认识了曲鸿山。上英语课时在班上认识的。那段日子虽然平淡,但姚希说很可回忆。歌剧院前留影的那张照片里,紧挨在姚希身旁的那个颀长的年轻人,我认得就是他。可是要姚希和他一块捱过这些年头,面对不确实的未来,或者甚至一同回国、结婚、生儿育女 -----绕一个圈还是跑回原来的地方去?她才不会干这种蠢事。要是可以重新再来,她还是会选择出国的。多少个晚上,我都睡下了,姚希还呆坐在书桌前,双手交叠支着下颔,面对摊在眼前的日记本子,黯淡的目光中泫然欲涕。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可是那段快要离开澳洲远嫁他国的日子里,她简直是举笔艰难。

她走后没几天,曲鸿山找到我的店里来,脸色刷白,连声追问姚希下落,我那时才知道姚希自始至终隐瞒着他。那天姚希返家很晚,神色怪异,腼腆中带着愉快和满足。那神情我约略猜到三分。果然她还是守不住秘密似的,问我没有做预防怎么办。我瞅着她笑说,“那你就跳呀!不停的跳,而且要单脚跳,踢踢腿不就都出来了。”这个女孩果然红着脸蹦蹦跳跳闹了一个晚上。直到我们都笑痛了肚子,抱着扭在床上弯不起腰来。她这以后,有一个星期左右,上班时空下来就做她仓猝间发明的腿部体操。她走后的一段日子,我和其他女孩子,工头和老板们都还会偶尔提起姚希的体操。看着她们模仿着踢腿蹲身,我总忍不住笑得合不拢嘴,同时不觉怀念起姚希来。

曲鸿山知道姚希不辞而别后,神情黯淡,良久不语,呆在当地。她走了。不过,我知道,她给了他,作为永久的记忆。这才真叫人柔肠寸断。他喉间堵塞着说话,问的是什么问题我都听不清楚。大概是有没有信件给他,有没有留话,与及在那边的联络地址之类的问题。我匆忙地扭过身去,不敢正视他的眼神。他一直从我头顶上看过去,像瞪视着前面一片漆黑,荒凉而死寂,像是盲人的双眼。然后,渐渐地,我看到他绝望的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我知道他每天在一只游览船的餐厅里做厨房工作,晚上还要到报馆的排字房排字和校对。听说空闲时还挺热心地为同学们奔走,不辞劳苦。他将来应该有出息的。或许在那遥远的将来。谁知道呢?前路是不是太坎坷、太遥远了点?姚希远走,就是因为她凄然摇头,要摆脱播弄着她的这个不知道明天将会如何的命运,而跑去依附漂来的稻草。

是的,姚希她走了,只留下一个苍凉的手势。
 

 



关品方教授长篇小说《对决》读后感

15/12/2016

——文/赵成钢

我很喜欢《对决》这部小说,诗一样的语言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禅的意境不时地启迪读者的心灵。

文以载道。显然,作者也是将自己的思想付诸该书的。因此,读书的过程就是心灵净化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路跟着作者跑(注意这里说的是跟着作者跑,而不是跟着书中的人物跑),同时也在思考人生的情理,作者写人状物语言生动有趣,因其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这本书即使不当作小说来读,也是很有趣的。让人愿意看下去,真的很了不起。

小说的开篇十分成功,成功到可以吸引你一直看下去,直到看完整个故事。为什么有如斯引力?因为作者把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到细致入微,深刻揭示了人性。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时代如何发展,甚至意识形态如何嬗变,人性的集体无意识可能会被扭曲,但是作为个体的人的人性还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人性亦可谓恒久不变的,所以不论是古人,还是后来者,在这一点上能够达成共鸣。

小说场景众多,时空跨度都很大,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若干年前的中国大陆、香港和日本等的社会生活画卷跃然纸上,今人看来依然生动,依然新鲜。这样的场景描述,让人长知识,亦可怡情。

小说的主题思想,因为“你懂的”的原因,我不敢妄自评议。但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应该被尊重的,否则还有什么人格。 小说的不足之处也是有的,例如主人公的一生情爱生活似乎不具有文学真实性。文学真实性和客观真实之间的区别自然不劳我过分啰嗦,主人公的情感和爱情经历真的比较特例。

作者评论过多,显得有所强迫读者接受之嫌。这是主动表达,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作者尽量冷静客观,尽可能让书中的人物自己来“表达”,或者让读者自行感受。让读者明白,作者是没有任何想要“表达”的东西,一切都是读者的自行感受,这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另外,个别词语出现次数过多,例如“午夜梦回”等字样多次出现,有雷同之感。这些是“术”的问题,没大所谓。(文/赵成钢 2016.10.13)

P.S.至于这部小说能不能拍成微电影,或者只选择其中的部分章节拍成微电影,我觉得不可行。因为时间空间场景庞大,微电影不能表现出来,而且每个章节都需要全部的背景知识,微电影的容量不足以表达出来,换句话说,整部小说是非常连贯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容不得拆分——这是对这部小说最大的赞美。

 



蕾蕾对决观后感-大道万千,殊途同归

14/11/2016

——《对决》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由于工作原因,对关教授一直有所耳闻,初次相见于一次饭局中,饭桌上的关教授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颇有学者风范,却不夸夸其谈,更多时候颔首微笑以示赞同,儒雅中又似乎透出一丝商人般的精明。我向来欣赏大隐于市却了然于胸的人,于是对关教授的印象就格外深刻起来。真正见识到这位儒雅长者实力是在一次公共会谈中,由于商谈并不理想,现场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作为主导人此时关教授不得不开口缓解氛围。婉转有力,句句到点到位,气场平和沉稳却主导性极强,短短数语,就缓解了场面的尴尬难堪,给双方搭好台阶各自顺利退下。瞬间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姜是老的辣”和四两拨千斤的水准。顿觉别人口中的关教授果然是名不虚传的。

后来有幸得关教授赠书,并且受邀写一篇读后感言。不知道是自己年轻气盛,还是不知进退懵懂无知,竟一口答应。后来细想,以自己浅薄的阅历、有限的文学造诣和文字功底为一位德高望重资历深厚的前辈写小说观后感,某种程度上本来就是一种狂妄与欠考虑。难得关教授和蔼亲善,多次询问我对书中内容的见解,并不会嘲笑年轻人的肤浅自大,也就逐渐将我有点小惭愧及小惶恐的心情抚平踏实起来。于是认认真真看了书,做了笔记,因为有“任务”在身,所以读书的过程中除了被情节吸引,思考也格外多了些。

小说采用倒叙加插叙的方式徐徐展开,描写了一个大时代动荡环境下,几个小人物在人性欲望的驱使下奋斗与挣扎从而引出一系列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整个故事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里面的对决,大主线是基于民族意识形态、文化差异与历史矛盾的中日对决,也是人性中爱与恨,宽与窄、智与愚、不断自我肯定与否定的反复对决。常规主线是主人公程志轩大半生各种爱恨情仇的对决:包括他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与出身,却在那个充满无奈的社会背景中毅然走出国门,在日本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何尝不是对自身不公命运的对决?包括他在不幸婚姻中的挣扎反抗,父子亲情矛盾激化后的寻求出路,面对被爱情欺骗背叛后自以为是的壮烈殉情,其实何尝不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向幸雄、昭介等人的宣誓主权,对自己爱情领地和男人尊严的倔强捍卫。种种种种其实更是志轩自我矛盾性格中的自我对决,不管对决的结果是输是赢,志轩始终是对决的当局者,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还有很多支线也在一直呼应对决这个主题:志轩父亲虽如蝼蚁生存,却一直挣扎妄图在泥泞中找到一线生机;卑贱出身的茜妮通过各种努力向上攀爬,本身就是不公命运的一种挑战;幸雄与志轩心魔上的各种制衡与较量,其实也是幸雄自己根深蒂固的大和军国主义与外来文化入侵的一种针锋相对。文章虽很少提到对决二字,却处处有对决,处处有刀光剑影,这也是关教授布局与文笔的高明之处吧。

故事立意深远,借小情爱讲大时代,政治我并不擅长,也不应妄加评论,却想谈一谈对书中某些角色及小情小爱的一些看法。志轩可怜可恨的悲剧性格自不必多说,序中已有各位高人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处就不再画蛇添足。通篇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幸雄与达荣两位男配角,一位是志轩的死对头,间接造成志轩前半生婚姻的落魄;一位是志轩的知己好友,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志轩极端性格的中和剂与引路人。

最欣赏达荣两点:一是他虽婚后逃不开世俗男女情欲的各种诱惑,却能看清爱情本质,知晓叶落归根,始终坚持自己的情感归宿;二是他个性稳定后,一直采取较为温和、稳健理性、循序渐进和认知型的做人做事态度,这种中庸之道,既是当时安身立命的法器,也不失为当代社会一种求生求胜之道。过犹不及,月满则溢,想必达荣是很明白其中奥妙的。另外一个个性有数鲜明的人物便是幸雄,寥寥数篇,把他深到骨髓里的大男子主义、大和民族性格与军国主义描写的及其生动。虽然幸雄的社会事业名望都很有建树,但我不认为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他用他商人精明的城府、军人非一般的意志力长年累月成功侵蚀掉了志轩在夫妻中、父子关系中的最后一点自信与自尊,表面上看他是胜利的,其实他付出了很多代价:独生女得到的是不幸婚姻,最后沦为同性恋;孙子从小失去父爱,心智无法得到健全成长,乃至酿成后来的飙车大祸;某种程度上,幸雄才是始作俑者,为了他骄傲的民族自尊心,固执的军国信念与信仰,他以最亲人的幸福作为了代价,不知道他临逝一刻,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和对这个结果一丝一毫的愧疚。茜妮的成长过程也很是惊艳,那是从社会底层生长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年纪轻轻能屈能伸,见杆就爬的坚强与灵敏不是生活优渥的普通女孩子可以体会和具备的。虽说女孩要富养,可是这种底层的女孩子就像从岩石缝中生长出的树种,一旦给她机会生根发芽,那种与世抗争的勇气与迎风不倒的卓绝姿态都是乖乖女公主女们在温暖城堡中永远无法启及的。暴风雨后绽放的娇艳玫瑰别有一番动人心魄的风采,形容茜妮再合适不过了。

小说表面讲的是志轩等人的爱恨情仇,实际却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折射出那个时代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辛酸与无奈。通篇读完,收获良多,有对人性情爱的透视,对中日关系新的认知,对日本深层次民族文化的感识,对中国有识之士维护民族大义坚定情怀的钦佩。其中一段对日本为什么不愿意向中国认错的剖析十分精彩到位,更新了我以前的一贯认知:以前单纯站在中国的立场对日本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但站在日本民族性格角度及其国际战略角度讲,其如此表现竟也不难理解。同理,中日战争带给中华民族深重苦难,站在日本人民角度又何尝不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所谓换位思考,小到于人大到于国,竟然都是相通的。

“今生唯一的憾事是没有找到情感的归属”这句话让我从内心生出无限感慨,志轩在两性关系中的痛楚让我头一次深刻感受到婚姻的破产是一个男人最大的破产,一个人找不到情感的归宿,长期处于缺爱的状态是一种多么不幸的体验。可世间真正能寻到长久两情相悦的人又有几何,更甚者早已得到却从不自知,浪费大半光阴找寻,直至最后一刻才明白幸福的起点原来便也是找寻的终点,只是殊途同归而已。小说多次谈到出世入世的佛理禅机让我有了一些小思考:凡事无捷径,羡慕高人的出世心态,自己就要先去红尘走过一遭,历经千锤百炼方有资格谈论出世,没有入世的痛,便不会真正知出世的好,何况某种意义上,留恋过红尘,未尝不是一件幸事。遗憾的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对里面一些不同派别的革命主义和革命思想不是很了解,没有切身经历过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仅凭课本的只言片语无法有更深刻的体会,但中日近代政治纠纷与民族文化撞击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带来的影响确是令人震撼悲恸的。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如何对决,始终都是殊途同归虚幻一场,把握当下,活好每一天才是要做的吧。

印象中的关教授是个成功的投资家,经常看他游走于大山大水,穿梭在一些朝阳行业与新兴产业,“对决”让我对这位儒士有了更多的了解。小到对男女间性与爱的深刻透彻的心理描写,大到对中日文化与政治矛盾与格局的深入剖析,里面对诗词歌赋应景的熟稔运用,夹杂了对佛学、禅学、社会学的独到见解,以及映射的一些宿命论,出世入世论······没有长年累月的学识积累与深厚阅历支撑,是无法完成这样一部“干货”满满中篇小说的。一切高调理想与空洞主义抵不过实事求是为民为国做事的基调,也体现出作者踏实务实的社会态度。那种历经千帆后的淡定从容、不孤不傲的人生态度,及不置身事外的社会使命感很是令人赞赏。关教授年轻时关心国事热血青年,年老时东奔西走俗务缠身,仍不忘自我精进。“功成名就”却谦和有礼,既能对时事政治高谈阔论,也乐于回归生活小事,知识分子与商业投资人士的双重社会身份在其身上竟然无缝对接毫不违和,值得我们这些浮躁冒进的后辈学习效仿。人生中能与关教授这样一位智者儒者相识,实乃幸事。

所谓“见字见书如见人”,小说笔触厚朴细腻不张扬,踏实有力兼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浪漫古典气质,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写作风格。同时出于小女生八卦的心理,很想知道后来各位主人公都怎么样了,茜妮是否与昭介在一起了,志轩是否最终与久美子见面,久美子能否在儿子影响下也感到对志轩的一丝愧疚……这些都不得而知,只有笔者的各种留白引人无限遐想了。借小情爱谈论大时代的关教授或许注意点并不在这上面吧。
最后,小女子阅历尚浅,不敢恣意卖弄,如今承蒙抬爱,不嫌稚嫩,冒昧写下这篇文章,望能有所新意,也不负关教授所嘱所托。


学生:张蕾蕾
写于2016年11月8日晚

 



我的獨港宣言-从父親的無言勸勉说起

16/03/2016

關品方 (香港大學名譽教授,中央政策组特邀顧問)

歷史的潮流就是這樣。反全球化如今已成全球化的潮流。颜色革命一个接着一个。英国加入欧盟多年后重又脱欧。反一國兩制在香港现已漸成氣候, 有一部份人推動香港朝着兩國兩制的方向走。天下分分合合,我們回顧近現代歷史,不難看到這種鐘擺現象不断重複,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港獨是国內外形势互動的產物,像初起的颱風,風眼已经形成,想来在消散前必需走完它的全過程。港人要有心理预期。它會达到怎样破壞程度尚未可知,但全港市民必需提高警惕,做足一切防風準備才好。

抱有港獨主張倾向的,恐怕大多是年輕人。这現象有其世代遞嬗的特徵,挑戰權威,叛逆不覊,是成長期生理心理的綜合互动在起作用,不可一棍子打死。好比筆者當年一度離家出走,為了要到外國留學,沒有体諒到家境拮据,食指浩繁,父母根本負擔不起。他們又拙於辭令,我也不懂溝通。言語間衝突起來,大鬧一場,着實驚動天地,一發不可收拾。我愤然不顾而去,家人都不敢阻拦。躑躅街頭大半天,头脑冷静下来后,一方面想着今後怎樣獨立生活發展,另一方面念及將来如何報答父母恩情。当天深夜回家,沒想到全家人等着我回来吃飯,菜肴筷箸未動。饭桌前風平浪静鸦雀無聲,然後母親静静地把雞腿夾到我碗里来,我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當年情景,刻骨铭心,至今不能或忘。

爾後父親送我三本書,記得是梁啟超胡適之和蔣夢麟,都是留学外国而终生奋閗,为国为民卓有所成。那是父亲对我的無言劝勉,鼓勵我少而立志,志圆行方,敦品勵行,砥礪磋磨。他肯定我的成绩,希望我参照他们的人生路,好好体会学習。我的家國之思,於兹建立。中國至清朝積弱甚深,不亡國实屬人类历史奇蹟,靠的是毅行奋斗,忘我情操和群体力量。他们留洋在外,感受国外成就雖可貴,如没有國家民族,一切都失卻意義;中國雖有诸般不足,他们“爱国如家”(任公语),毅然回歸。

我想,年輕人一定要懂得歷史。而学歷史的不二法門,是研究歷史人物,從中体会他們当年身處的社会環境。這樣才能夠鑑古知今,明白世界大勢所趨,為自己計劃美好将來做参考。我的父母亲容许我犯错,鼓励我尝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只要尽力,永不放弃就好,相信我总会不断做得更好。

筆者近日看的人物傳記,有上月去世的楊絳和前数年去世的何澤慧。何泽慧原藉山西省晋中市,出生在蘇州,18歲入清華大學,26歲取得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学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她隨後到法國巴黎大學居理实验室,和錢三强一道与居理夫人共同研究放射性原子物理, 專攻镭学。何和錢結婚后,工作上互相支持,共同發現鈾核三分裂。其後何又独自发現鈾核四分裂,震驚中外。何於1948年回國,後出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超高能核物理和宇宙线物理。錢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第一人。何是中國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專家。文革期間她少不免受到冲擊。她有這樣一句名言: "國家是這樣一种東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國家有益的,我就做。"

我們对家國之思,理應如此。对自己,对家人,对同胞,我們多少都有责任,不甘願只有平庸的未來。香港是我們的家,要好好照顧保護。香港要成為一個未來國際级的智慧城市,有能力举辦世界级的盛会,有世界级的公司,能夠向外輸出世界级的產品及商業模式。香港应該有揉合東西方文化的高度水平,高效率的便民制度, 应该环境优美可以持续发展,应该是傲立於全球优质城市之林的典範之一。 山花烂漫,丛中有我。 如果年輕人憧憬的港獨,是建设這樣一個獨特的香港,是一個香港市民都不亢不卑,開明理性,和平民主,族群平等,相互尊重,獨立思考,愛人如己,推己及人,以至關懷諒解的这样一个人文体系,那末,獨港将会有嶄新的生命力,全港市民將喜見樂聞。这是我的獨港宣言。国家在进步中,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可发挥某种示范的作用。我们在劝止港獨的同时,需要指出獨港的必要。

回过頭来再说何澤慧。她年輕时真是艳压群芳,秀外慧中。她父親何澄是留学日本的,近代实業家,同盟会成員;子女八人,全都学有所成,出人頭地。何澤慧和錢三强育有一子 (物理) 一女(化学), 都是北大教授。钱家教導子女要樸素,真實,勤奮,誠懇 ,要天人合一,自强不息。這应该是全人類的精神,也是我們中国人应有的心理素質。让我们扪心自问,何当慧泽我香江?讓我們共同努力建設这樣一個獨特的,智慧人文,和谐文明的香港, 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吸引世界各地的友人都作客到來。

 

安得倚天採琦玉,難酬蹈海亦英雄

04/08/2016
                       

<下載>

 
 

立會制度不改  香港

19/05/2016
                    

<下載>

 
 



關品方:從「互聯網+醫院」到「互聯網+政治」——假如我今年25歲

16/03/2016

【明報專訊】中國在變革中。過去37年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一件新的事情都還來不及反應過來,又出現另一種新的東西。最近,阿里巴巴要拿下400家城市醫院,表示着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又一新變革快將到來。

先從城鎮化說起。未來30年,內地將有300個新興的智慧型城鎮,以科學的概念來建造,每個新城鎮將有大概100萬人口,屬於中等規模,因為超大型城市證明弊點不少。這預示着再有3億人口將從農民轉型為市民。這相等於美國現時的全國人口。人民素質提高的同時,全國進入初步小康狀態也為期不遠。現代化建設,基本目的是便民。教育、福利、醫療,還有政府的管治水平,是四大關鍵。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強調創業、創新、初創、眾創、創投、創意。本文從農村醫療談到馬雲的「互聯網+醫院」的概念,或許對香港的年輕人有所啓發。

<下載>

 

鄭海泉等14青年列危險人物

22/03/2016

( 星 島 日 報 報 道 ) 七 十 年 代 初 期 部 分 大 學 生 發 起 「 認 祖 關 社 」 活 動 , 觸 動 港 英 政 府 的 敏 感 神 經 ﹔ 為 防 範 學 生 活 動 誘 發 社 會 混 亂 , 警 務 處 政 治 部 開 始 對 學 生 展 開 監 控 。 根 據 英 國 外 交 部 最 近 解 封 的 一 批 三 十 年 前 機 密 文 件 , 顯 示 政 治 部 經 分 析 後 , 評 估 他 們 屬 於 溫 和 派 。 不 過 , 政 治 部 仍 把 十 四 名 的 年 輕 人 ( 連 學 生 在 內 ) , 包 括 當 年 是 中 文 大 學 學 生 會 副 會 長 、 現 今 任 恒 生 銀 行 副 董 事 長 的 鄭 海 泉 等 , 列 作 「 危 險 人 物 」 , 並 建 議 不 妨 爭 取 部 分 人 納 入 建 制 , 但 對 「 不 肯 改 造 的 死 硬 派 」 , 則 可 施 以 打 擊 或 抹 黑 。

<下載>

 

 

08/02/2016

We need a higher level of literati quality to discuss this critical issue. Havel's discussion about democracy - QUOTE He rejects the view that the only answer to a post-totalitarian regime would be to establish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To cling to the notion", he writes, "of traditional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as one’s political ideal and to succumb to the illusion that only this tried and true form is capable of guaranteeing human beings enduring dignity and an independent role in society would be at the very least short-sighted." He calls for an "existential revolution" that goes "significantly beyond the framework of classical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that can be called post-democratic. Having introduced the term 'post-totalitarian', there is a prospect for a 'post-democratic' system." This post-democratic system should "provide hope of a moral reconstitution of society, which means a radical renewal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to the 'human order,' which no political order can replace. A new experience of being, a renewed rootedness in the universe, a newly grasped sense of higher responsibility, a newfound inner relationship to other people and to the human community - these factors clearly indicate the direction in which we must go." UNQUOTE My observation:- CCP rose to power and obtained the mandate to govern, based on attain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dignity - for the first 30 years (until 1979).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CCP made some grave mistakes] It consolidated its legitimacy as the ruling party by bringing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turning 500 million of backward peasants into middle class citizens for the whole country, between 1979-2014 (35 years). [feudalistic traits re-emerged stubbornly resulting in institutionalized corruption of power for money] Over the next 35 years, CCP will have to prove its worthiness as the ruling party by improving governance quality and delivering recognized performance. By 2049, China hopefully will have developed into a largely modernized and newly developed power house for the world and ready to embark on multi-party competition for the right to govern. [still unassured of a smooth sailing] What to do from now until 2049? This is the question. I think the CCP central leadership is already talking about alternative ways to reach the 4th stage. (Think about Havel's analysis above).

從民族独立,国家主權,社會構建這三方面看毛澤東 (first 30 years)。從解放思想,社會改革,经济轉型這三方面看邓小平 (next 35 years) 。從環球思维,民族復興,国力鼎盛這三方面看習近平 (next 35 years) 。

政权认受性:-
1。民族尊严
2。民生福祉
3。管治政绩 (民权的体现)- now emerging, thanks to ICT and mobile internet
4。民主参与 (其中一个数据 - 选票)
Right now, China is in between 3 and 4. It has been catching up very fast (since 1839). We need guys like CY Huang to keep up with the China bashing. Because this is one of the extern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ocial change from stage 3 to stage 4. What is the best political system for China? This is the question. But the trend towards democracy is inevitable. The question is how. I am against simply adopting the US OMOV system. A combination of the USA system (federal approach) and the UK system (indirect election for the chief executive) seem more plausible. We need to see HK in the context of the broad China picture. In the short to medium term (up to 2047), HK will go spirally downhill. HK can flourish and prosper if HK has world class thinkers and leaders. Vincent Kwan February 8, 2016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01/02/2016

個性經濟學近年有愈發蓬勃發展的傾向。我的朋友范承澤教 授對這方面很有研究。個性經濟學也分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如果 從地區或國家層面的發展經濟學方面來看,個性就表現為文化和 民族的特質,從這個角度來回顧人類文明和經濟發展史,令人耳 目一新。
范教授這本新書,着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各民族之間為了 爭奪資源和發展空間的演變發展,從經濟學的基本點出發,旁徵 博引,以機會和誘因為經,以成本和效益為緯,同時兼顧個人與 群體的績效最大化的角度,得出漢文化追求一統的客觀論斷,讓 讀者以全新的,大歷史的視角來理解漢人的國民性,從懦弱到陽 剛的演變過程。

 

創新科技的根本:推動共享互利的價值意識

01/12/2015

筆者這趟去美加西岸,在硅谷短暫勾留,期間先後到基因泰克,思科,臉書和谷歌轉了一圈。蘋果在南面路程較遠,結果沒去成;遺憾惟有留待下次。基因泰克,即Genentech,全名基因工程科技(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由創投人史旺森與生物化學家博耶(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於1976年成立,產研結合,被視為是全球生物科技產業的起點,是創新科技過去三十多年發展的典型硅谷成功故事。

 

前瞻和向前的关键 – 浅谈自主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25/09/2015

现代中國的改革开放,从1979年开始;到2014年,是起步的頭35年,中間有89民運的重大轉折。從去年到2049年,是第二個35年。這階段是所謂的改革開放深水區,要正式和数千年的封建體制告別,成敗關鍵在此时段。其间尽管不免会有转折,估计届时中国将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政治经济体系。路遥远, 需要无数新兴企业家的不断努力。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时代。它值得我们兴奋雀跃,同时要求新一代埋头苦干。其中的关键成功要素, 是前瞻的视野和向前的目标, 是自主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出牙期的病痛和盛筵后的飽嗝

28/08/2015

誰都知道,民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大陸民衆真正想要走現代意義的民主路,從1989年開始,至今才26年。中國還在向西方制度學習,向自身歷史學習,去蕪存菁,摸索著往前走。這情況就好像為一座舊四合院重新裝修,裏面住滿了七十二家房客,又沒有動遷房臨時搬離暫住的可能,只能夠互相遷就,局部個別慢慢來。喉管破了,電線要換,重新設計,一切從頭做起,而且人口在不斷增加,生計要持續往前,那狼狽混亂的景象,非筆墨所可形容。

 

我們的立場: 強烈要求政黨政治遠離港大校園

24/08/2015

我們只是一羣沒有任何政黨背景或任何資源, 但熱愛港大的畢業生。目睹母校捲入政治漩渦,我們感到痛心。我們本著愛護母校的赤子情懷,希望各方政客與其他外間政治團體高抬貴手, 遠離港大!

我們並沒有贊成「等埋首副」,請不要叫我們做「等埋首副派」!這跟事實不符。我們也絕對不會為推動由葉建源、何俊仁、李永達、單仲楷、梁家傑、餘若薇、吳藹儀等政黨代表性人物所提出的動議的校友加上任何政治標籤。

 

我所欣賞的生命中的偶然

17/08/2015

関品方

2015年8月14日(農曆7月1日)

去年農曆8月18日,我到海寧觀潮。一線潮如期在午前11時45分左右從遠方湧來。先是構成弧綫形,緩緩馳近,潮水逐漸轟鳴,到這個特定的地點,如常拉成一條直綫, 然後徐徐向天邊推進。

我想起蘇東坡一首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本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那是多麽的飄逸,充滿了哲理。潮未到來之前,群衆翹首盼望,人聲鼎沸,爭先恐後。及至潮已遠去之後,黑壓壓的人群,突然惆悵若失,高潮過後,鴉雀無聲。那鮮明的對比,於今回想起來,還歷歷如在目前。人生散聚起跌,正是如此。由於時空的交錯,當日我和他們偶然偶遇,素未謀面卻摩肩接踵,但前後不足一小時即各散東西,今後海角天涯,會否重遇,有誰能知?

 

维护程序公義, 培植健康的反对派

07/08/2015

関品方
香港大學名譽教授
前13學者方案發起人之一
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2015年7月29日

笔者离港近月,归来时政改热议已落幕。事过境迁,他们票也投过了;沒投票的,哭也哭过了。赢了面子的,当然要大肆庆祝;赢了里子的,也不免暗地里要庆祝。政改方案不获通过,曾经努力过的朋友们不应气馁。反正民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还在學習中。 起碼香港沒有因爲政改方案僅以些微少數勉強通過而引發第二次佔領行動。要來的早晚要來。早來了的,如果被催生出來,也未必是好事情。寒冬儘管凜冽,他日遲到了的春天,畢竟還會是春天。 早前13学者重又聚首,讨论是否就此散伙,日后再说。 结果一致认为,不信温和理性的路线走不下去。 心所谓危,一介书生, 议政论政,實無所求。 如有需要, 將來还是要继续發声,發揮容或微弱的影响力。事實上,正如很多人的預料,當前形勢,山雨欲來,各方皆輸。說什麽聚焦社會經濟民生的議題,目前香港已泛政治化,少數激進派更有情緒化反應和以暴力表達訴求的傾向,只等下一輪衝擊波的怎樣到來而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從懦弱到陽剛 - 中國人的性格演變)

28/07/2015

関品方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名譽教授, 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2015年7月28日

個性經濟學近年有越發蓬勃發展的傾向。我的朋友范承澤教授對這方面很有研究。個性經濟學也分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如果從地區或國家層面的發展經濟學方面來看,個性就表現為文化和民族的特質,從這個角度來回顧人類文明和經濟發展史,令人耳目一新。

范教授這本新書,著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各民族之間為了爭奪資源和發展空間的演變發展,從經濟學的基本點出發,旁徴博引,以機會和誘因為經,以成本和效益為緯,同時兼顧個人與群體的績效最大化的角度,得出漢文化追求一統的客觀論斷,讓讀者以全新的,大歷史的視角來理解漢人的國民性,從懦弱到陽剛的演變過程。

 

關品方﹕表決前向溫和泛民最後進言

16/06/2015

【明報專訊】一國之下,有兩制比只有一制好,有競爭比沒有競爭好,選民基礎愈普及愈好。普選特首給全港市民參與的機會。出選的特首候選人經過爭取全港選民投票支持的選舉洗禮,這個過程本身可以改變政治制度的文化和選舉生態,讓香港變得更加民主,民主之路走得更堅實,是民主派的真誠追求。 上世紀80年代中英談判以來,務實的民主派,兢兢業業努力了近40年,長期堅持不懈,到今天香港的民主進程其實已經取得可觀的成績。8.31框架下的政改方案儘管還不如理想,2017年如有特首普選,溫和泛民實在已可光榮宣布:爭取民主已經取得階段性的勝利,日後將再接再厲,養精蓄銳再出發,下階段聚焦今年的區議會、明年的立法會和後年的特首選舉,同時繼續爭取優化特首普選的制度,充分運用本地立法空間擴大提委會的民主元素。

 

後 記

14/04/201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壼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本書裡面所載的人與事,都不是真實的,「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但這些人與事,又都是筆者的直接或間接的體驗和領會,是「真作假時假亦真」。筆者自忖大半生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念及當年交往的各種人物和經歷的各種事情,深有感慨,自前年起嘗試執筆綴下片言隻語之餘,竟然一發不可收拾,完成這九章三十九回共約十三萬字的塗鴉;又不敢妄自菲薄,想著如能夠刊印成書,或許多少可供讀者們茶餘飯後消閑遣興,那就於願足矣。

 

釋出善意第一步 (寄希望于溫和泛民)

13/04/2015

形勢終於起變化。沉默大多數逐漸匯聚而成的理性溫和的聲音,引起部分持平溫和的泛民議員的注意。一個溫和論政平臺正在構建中。儘管爭取民主的發展過程偶爾會偏離正道向兩極搖擺,最後終究要居正執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務實的中間派一定會壓倒激進和保守兩個極端。

民主要一步一步來,不斷往前走就是。有多少我們就拿多少。袋住先怎可能會是袋一世?真是小看了港人自身的不斷努力。激進泛民日益激進的言論,已經不起推敲,令人起疑心。表面看來很有原則,強硬對抗到底,實質到了無法理喻的地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有部分呼之欲出的政客,可能希望普選永遠落空,為他們重覆競選不斷當選提供最方便的議題。目前選區劃分的方法有空子可鑽,多年的立法選舉反復證明,走激進的路子是勝選的捷徑。

 

關品方﹕九字真言解困局戳穿泛民的迷思

13/03/2015

誰會是普選殺手?

現在看來,2017年特首普選能否實現,機率是一半半。筆者早前的文章已指出:中央有兩手準備,政改方案是否通過,無可無不可。因此,中央對8.31決議立場極為堅定,「不可撼動」;而且今次如果政改方案遭否決,泛民不要期望中央承諾2022年特首普選,重新啓動五部曲。張德江早前已表態,不是這樣的,沒有這回事。種種迹象表明,2010年最後關頭中央有所讓步(增加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政改方案得以通過的一幕,不會重演。這是當前政治現實,不容判斷有誤。

 

假如司徒華還在世

21/02/2015

眾所周知,司徒華是前香港民主黨黨鞭及支聯會主席,被喻為香港民主派元老及精神領袖。他畢生領導推動香港民主政制改革,不少香港人普遍認同他是最早為香港爭取民主的人。

2004年,華叔說過,願意和北京商討政制改革問題,不論結果如何,至少可以緩和矛盾,營造祥和氣氛,為最終達成共識創造條件。他又說過,妥協是政治的藝術,是「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運用。關鍵是能否堅持原則和前進的方向。

 

品味人生,良方解讀 - Deanna 為我們傳播正能量

13/01/2015

我認識曾建平兄有15年了。我們在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一起走過的日子,最令我感觸的是曾兄熱愛人生的積極態度。他無怨無悔,樂觀進取,感染著周遭的夥伴和病友。同行有你,是我一生的幸運。

近年,曾兄的視力不可避免地日益衰退,接近什麽都看不見了。但他早為之計,為自己下一階段的人生旅途已有安排。他有Deanna為他引路。我第一次看到她,是從曾兄的手機上。那年那天,記得是2012年7月,我們在德國漢堡,第十七屆國際視網膜大會結束,我們往回走,談起他在美國接受導盲犬訓練的事。他喜孜孜地在手機搜尋凭声音找照片,遞過來給我看,滔滔不絕地介紹他過去三個星期和Deanna邂逅的种种樂事和趣事。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

 

從胡适之的書法看他的思想

23/12/2014

胡適(1891-1962年),字適之, 安徽省绩溪縣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職。胡适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紅學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畢生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學,終身不渝。他早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于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23嵗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受學於哲學家约翰•杜威。26嵗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是當年北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此後历任北大教務长、文学院院长、校长、天主教輔仁大學教授、驻美國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中央研究院院士、院长、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中国公学校长等职。

 

民主,法治,權利,責任 – 缺一不可

12/12/2014

佔領運動告一段落。平心而論,特區政府在處理清場的行動中並沒有犯什麽大的錯誤,起碼沒有發生香港版的六四事件或二二八事件。對被拘捕的人士大都從輕發落,表現克制,贏得了民心。畢竟年輕人和青年學生,不僅不是老一輩的敵人,反而是他們的將來。對青年學生要有耐性,要關懷,要愛護,要教育。現在逼切要做的,是從理論上反駁一小撮別有用心的閙事分子以爭取民主為藉口,為求目的不擇手段,鼓動學生和青年違法抗爭的錯誤思想。

 

集邮与投資

11/12/2014

笔者早前有朋友从朝鲜旅游回来, 送了给我朝鲜的邮票集. 里面很能够反映朝鲜的政治面貌,有几分和文革时期的邮票风格类似. 我细细观赏之余,逐渐对集邮感到兴趣.说不定将来这一类的邮票有极大价值. 原来朝鲜近年取消了美圆交易,因此朝鲜邮票的国际标价采用了欧元。加上邮寄费用,从朝鲜直接购买邮票的价格,其实要比在中国购买的价格要高。目前在中国购买朝鲜邮票,价格是比较便宜的。

 

亂局還剛開始,市民仍須忍耐

03/12/2014

過去一個月,民意對佔領運動厭倦,政府通過法院的頒令落實法治,清場取得初步進展。這幾天看到的,是定點佔領已改變為流動佔領,過馬路俯拾錢幣,集體購物流連,衝擊政縂爆發激烈衝突,現更有絕食行動,讓港府和警方疲於奔命。這將是風土病,類似流行性感冒,時好時壞,不斷復發。這情況如果不及時根治,可能延續到2016年立法會選舉和2017年特首選舉。如果不合作運動展開,光是追收延誤繳交的稅項,已經足以癱瘓部分政府機能。

 

新書發怖會紀錄

19/11/2014
 

好一個「人文深呼吸」

19/11/2014

他學工商管理,做金融財務,研究企業營運、公司重組;他熱心公益與慈善,關心香港青年世代,關注香港未來走向;他熱愛文學創作,出版長篇小說、科幻小說、專欄、隨筆;他自稱是個理想主義者,從大學開始一路逐夢到現在。這樣的人生經歷和理想追求,決定了關博士不同於一般文人的思維角度、深度和廣度。
他從彈丸之地的香港出發,行走在兩岸三地及別的國家。10月18日,他走進華府作家協會,以《人文深呼吸——漫談香港文學與社會現象》為題,給本地文友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講。

 

 

佔領之後 - 香港需要嶄新的青年政策

06/11/2014

筆者剛從美加回來。闊別香港才兩三周,一看彷似變了個樣子。香港不再祥和守法;年青人的理想訴求,要走到霸占街頭,肯定這中間出了紕漏。現在佔中,學聯和學民三个团体臨崖勒馬,擱置在佔領的區域舉行廣場公投,似有轉機。日後政府如能成立多方平臺或獨立委員會協調政改,僵局或可打破。事實上,眼下學生和青年在打頭陣,幕後有錯綜複雜的政治勢力在角力,各激进派別試圖借助青年學生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把原本書生氣十足的[愛與和平佔中]的號召扭曲成为破坏法纪的闹剧。現在法治的基礎被侵蝕,守法的精神被動搖,如果這場運動最終不能和平收場,將會是一場大災難,香港極可能從此由盛轉衰,沉淪一段頗長的日子,其破壞力遠遠不止於經濟上的損失。

 

如何挽狂瀾於既倒?

04/10/2014

筆者近年很少寫政論文章。七月,我提出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觀點,建議慎重評估佔領中環運動的嚴重後果。八月,我參與十三學者政改方案,提出在窄縫中尋找出路的想法,希望人大常委定出一個比較寬鬆的框架。九月,我提出柳暗花明,存乎一心的意見,面對人大常委嚴苛的規定,認爲泛民諸君應該實事求是,冷靜思考香港的未來,務實應對。
良好願望落空。如今佔領運動,不只中環一帶,而已移師政總。和平與愛的口號,變得空洞。警方當日希望從速平息事態,過早或過多使用了催淚彈,被過分渲染使用暴力,引致全球觸目,上升到外交層面,事態變得不可收拾。如今雙方騎虎難下,更大的衝突即將到來。如果處理不善,極有可能發展成爲香港版的六四事件或二二八事件,那麽香港肯定從此沉淪一段較長的日子。

 

但有梅花便不同

18/09/2014
 

柳暗花明 存乎一心 — 略論香港的未來(二)

01/09/2014

本文见报时,李飞正在香港向我们解释人大常委对香港政制发展的框架决定.对很多香港人来说,这框架无疑是太严格了点,好像中央信不过港人会选得出中央信得过的特首.事已至此,夫复何言.激进派将会怎样反应,是不是真会占中,会否发起不合作运动,局面能否收拾,发展下去,后果会是怎样,对香港有什么影响,这一切问题应如何解读和应对,现在看来,还言之尚早.
中港的关系,从来不是对等的关系.事关国家主权 (一国),中央是寸土不让的.这点港人现在大都明白,但未必正懂得,当前国际形势博弈状态之下,其中的厉害关键.故此,从大局来看,不存在中央对港人信得过或是信不过的问题.两制,简称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吧,在历史的常河里是互动发展的,也不存在永久不变的命题.

 

柳暗花明 存乎一心 — 略論香港的未來

29/08/2014

【明報專訊】下周一,李飛將到香港向我們解釋人大常委對香港政制發展的框架決定。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框架估計將會是太嚴格了點,不夠寬鬆,好像中央信不過港人會選得出中央信得過的特首。事已至此,夫復何言。激進派將會怎樣反應?是不是真會佔中?會否發起不合作運動?局面能否收拾?發展下去後果會怎樣?對香港有什麽壞影響?這一系列問題應如何解讀和應對?現在看來,還看不大準,言之尚早。

 

八月為城,在窄縫中尋找出路

05/08/2014

【明報專訊】有近80萬人參與了選擇普選方案的投票。他們中間絕大部分是贊成要有普選的。超過100萬人參與了反對佔中的投票。很多人都同時參與了這兩次投票,因為命題不一樣。它給我們不存偏見的人們一個示:就是沉默的中間大多數,希望要有普選,但同時反對佔中。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概念是清晰的。
政改五部曲已經動。下一步,到本月底,人大將會訂出一個普選框架。這一步踏出去,將影響深遠,無人能預知後果。佔中極有可能提前進行。行動或會趨於激烈。理性討論的空間將會收窄。如果2017年沒有特首普選,社會將更加撕裂,還是會沒完沒了地為民主選舉和特首普選爭辯不休。發展方向迷失,社會繼續空轉。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那些年,我們都曾熱血過

04/07/2014

【明報專訊】處於兩極前台的人不斷在做,動作愈來愈大,聲浪愈來愈高。終於,社會上逐漸有溫和持平的人出來講話。沉默的大多數,儘管經常保持沉默,儘管偶爾微弱發聲,但正正是他們,或可在迷茫中向人們指出正確的出路。
處於政治光譜兩極的人,劍拔弩張,已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多年來的政治躁動,人們終於看到,理性和冷靜不是必然。一方面,政治訴求被無限誇大,彷彿真理在手,就能夠為所欲為。社會民生各項議題,都被泛政治化,進而簡化為單一議題,更進而要一步到位。就像小孩子要吃糖,你大人不馬上給,我就嚎啕大哭,呼天搶地,不達目的不罷休,更不惜打翻面前的食物,一拍兩散。侵犯了他人的自由,還振振有詞,強詞奪理,而且措辭益發粗魯無禮,愈激烈,愈亢奮,愈顯得本人才是正義的化身。另一方面,執政當局態度日益強硬,你要吃糖?偏不給。還警告要動手打人。看你撒賴到幾時?

<下載>

 

藝術和藝術金融面面觀

04/06/2014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藝術打交道。沒有藝術,生命就失去了色彩。例如聆聽音樂、觀看電影、欣賞書法、閱讀小說、收藏古董等,毫無疑問,藝術活動可以帶給人們無窮的歡樂和滿足。

 

<下載>

 

緬懷廖慶齊老師(皇仁舊生1963-1970)

28/5/2014

廖慶齊老師近年身體欠佳,我們一直都感到揪心。他早前在美國辭世的消息傳來,儘管我們已多少有心理準備,但還是覺得悲傷 和哀痛。
我們失去了一個值得我們衷心尊敬的老師,在我們記憶的心田 上,在我們成長的歲月裏,有這麽一時段,有這麽一席地,是廖 老師和我們一同度過,一同走過的;師生之間的緊密互動是刻骨 銘心的。廖老師對我們的砥礪磋磨,一鱗半爪亦將成永恆記憶, 長留在我們的心中。

 

<下載>

对普選特首的具體建议

12/3/2014

<下載>

扬眉女子张幼仪-风住尘香花已尽,漫云女子不英雄

12/3/2014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工商银行请我选一个近代历史的名女人,写一篇有关她的散文。 我不期然就想起了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她就是张幼仪。她出身名门望族,哥哥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张君劢和张公权。 她是诗人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
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 12岁考入苏州师范学校,16岁承父命与徐志摩结婚。这当然是那年代的包办婚姻。听说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可他们毕竟还是结了婚。翌年, 志摩赴美国留学,幼仪留在老家侍奉公婆。长子随后出生,而当年的幼仪还只18岁。
<下載>

新版紅樓續夢(戲作)

5/8/2009

那時候﹐寶玉已經搬到市郊偏僻的一個舊式四合院的古老建築,左鄰右里都是一些獨居老人,孤寂地渡過他們的暮年。踏進這個院子往旁邊一拐,在黑暗的屋簷遮擋下,她老遠地一眼就看見他。 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院子裏,陰暗的角落。他凝眸前望,眼神落寞空虛,腿還是那樣一抖一抖的,有節奏地孤獨地顛著腿。他的動作比較慢,比較緩。那是一種緊張焦慮下的顛腿,還是為了舒緩心中的不安?那神情,那動作,看在她的眼裏,實在太熟識不過。他一生就是這樣狡黠地掙扎著走過來的。

她走到他的前面,柔聲地叫喚:“ 你看誰來看你了?”

他轉過頭來,風塵滿面﹐縱橫的皺紋﹐刻劃著他石膏像似的,老態龍鍾的樣子。他咧嘴微笑了,嘴巴裏好像已沒剩下多少顆牙齒。

“ 噢,是襲人來了啊。” 他從牙縫中喃喃地說,嘶嘶的透著風。

她替他洗臉、刮鬍子。她替他把居室收拾好。窗子都打開來透風。離開他之後,她才真正找到幸福。但是一段深刻纏綿 的關係,該挽救的一定要挽救,該彌補的還是要彌補。自那次重逢以後,她每週都來一次這兒看他。弄堂裏的人都知道他有這個過去的女人,現在囘來看他了。

情感的路上,欲斷難斷,是離是合,真是令人費解。那段感情雖然因著主僕的曖昧關係,有點彆扭,但是隔著幾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扭曲的感情也會因著朦朧變得美好。逝去了的﹐原來可以再回頭。襲人讓自己學會遺忘痛苦,在新生的階段,昂著頭夷然地大踏步前進。她把希望都寄託在丈夫玉菡的身上。

她恢復到他那兒來之後﹐最初的一段日子,寶玉有時候還會故態復萌,握著襲人的手,沿著她渾圓的藕臂直摸上去。她斷然把他的手打走,讓他不得不尷尬地把手縮回去。這樣反覆多次後,他終于被襲人這一個堅定的細節打動,從此變得規規矩矩。

只是他在心情愉快時,還會像以前一樣,顛著腿,眯著眼,神馳而目眩,把千古的哀怨而悲傷的記憶﹐從萬里以外的天涯海角叫喚回來,撫慰他乾澀的心靈,減輕他對自己的悔恨。

城鎮化發展的成功關鍵要素

1/1/2014

我國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策略方向之一是深化城鎮的發展。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帶動下,中國成功把大約5億農民改變為市民,但由於戶籍制度和社福制度沒有跟上,大多數是以農民工的形態過著侯鳥型的生活方式。他們工作在城鎮,但保障在農村;掙錢在城鎮,消費在農村。過年過節,就出現全國性的人口流徙,成爲當代全球的一道風景綫。
<下載>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與陳坤耀教授知遇之綠

7/10/2013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與陳坤耀教授知遇之綠<下載>

韶華勝極

7/10/2013

韶華勝極<下載>

緬懷盧巧兒同學

18/9/2013

我和謝錦添兄相識相知,自皇仁書院預科時始,已四十三年了。我和玉坤認識錦添和巧兒倆,是同在香港大學求學的時期。具體年月已記不清,縂有接近四十個年頭。七十年代前中期,我們共同追求實踐理想,建立情誼。八十年代中後期,我們先後移民澳洲雪梨,那些年在異國的土地上經常見面。這悠長的歲月裏,建立的友情牢不可破。爾後儘管各自去忙,很少見面;然而君子之交既淡如水,亦濃如酒;詩云:萬里猶比鄰,在遠分日親,足以道盡我們這一群好朋友之間綿密悠長的友誼。

巧兒十二年前得病,邇來長期以驚人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與癌魔拼闘;其間錦添不離不棄,十二年如一日,對巧兒關懷守護而無微不至。他們夫妻倆鶼鰈情深,相濡以沫,知者無不動容。天命不可知,神的意旨我們難以理解,但祂給與人世間的奇異恩典總是足夠的,而且蘊含深意的。巧兒通過她的毅力和精神,啓示著錦添,鼓勵著錦添,也默示予他們周遭的一直默默支持著他們的朋友們。如今巧兒堅定地走完了她充滿挑戰的一生,回到神的身邊,得到永恒的喜樂。我們一方面會永遠懷念她,另方面會繼續關心和支持錦添,還有曉輝和Annie。
死也有時,生也有時。此刻我們緬懷巧兒,心裏當是平和安詳的,更是謙卑感恩的。

闗品方
2013年9月10日

感謝信

13/8/2013

敬愛的關教授﹕您好﹗今天是中國的教師節...<詳文>

半生滄桑半生微涼

13/8/2013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釣絲。錦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吞又吐,信還疑,上釣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詳文>

品味人生, 暖世良方

22/7/2013

五年過去, 轉眼又到第三屆舊同學聚會。有點像華山論劍, 五年一度;各路英雄聚首一堂, 互相問候,看武功有否荒廢,修為有否精進?人生的風浪起跌, 盈缺得失,在觥酧交錯中,盡付笑談就好, 無須認真。<詳文>

個人主宰60%身心健康 - 如何提升對靈性的追求?

27/6/2013

IQ- 一百多年前,美國一些學者從人類邏輯推理及理性思維的角度,研判人類的智慧能力,設計出一套測試人類智慧水平的方法,簡稱智慧商數或智商(IQ)。這種方法經逐步改良后形成了規範化的模式。在互聯網流行的今天,很容易通過一些有關智商的網站進行即興的智商測試,去檢測自身的智商。這類測試的題目,不少屬於邏輯推理及數學運算的性質,而且通常以英語進行,對中國人來說,由於英語不是母語,理解某類測試問題常有困難或局限,因此通過這類智商測試得出的成績,往往不能作準。<詳文>

 

25/6/2013

直覺感覺

讀完之後心裡感覺比較複雜,有一種看透世事,閱盡悲歡的感覺,心情也有些沉重,腦中也有些思索與期侍。教授的寫作筆法讓我驚訝,沒想到教授能有這樣的文學功底。<詳文>

 

25/2/2013

吾早前訪清遠縣,唐韓愈曾于該地為縣令,因想起吾幼時從母親習古文,嘗唸誦韓公之師說,以古鋻今,感慨繫之。韓令公對年方十七之小子李蟠, 固不吝醇醇善誘,如神農之親嚐百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為求真立範以析疑解惑而身體力行,千百年後猶感動人心。文能載道而行之久遠, 信焉。

 二零一三年正月初十日 関品方 師說全文恭錄如下:-

為中華之崛起——發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

17/12/2012

每當我聽到人們談論周恩來,對他在文革十年的表現抱有懷疑或否定的態度時,本人就屢感憤憤不平。近年來有關周氏在其晚年的所謂過失,多有不盡不實的報導及故意貶低的批評,對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會造成錯誤的理解。如果日積月累以訛傳訛聽之任之,將來有關周氏的一生評價,或會因習非成是而產生不可挽回的惡劣影響。因此,筆者認為這是亟須及時挽狂瀾、正視聽的大事情。

 

周氏的一生成就,是近代歷史上中國人為了發奮圖強而進行艱苦卓絕努力的典範。他那一代的中國人,為中華的崛起無私地奉獻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是任何偉大的人物,都只能活在歷史之中,活在時勢之內。個人與環境之間的辨證關係,孰非孰是,不是那麼容易說得清楚。文革十年是中華民族面臨的一場浩劫。但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中華民族擺脫封建的落後意識和文化沉澱,在真正走向共和、邁向現代的歷史前夕,不可避免的一段矯枉過正、必經的一個陣痛過程。因為文化大革命徹底地暴露了這部份中華文化奴隸主義和封建意識的糟粕,讓中國人能夠有機會藉此深刻反省,可警醒後世不可再犯。文革是極其醜惡的反面教材,它的發生也許是壞事變成好事的歷史必然。至於今後中華民族是否真能從中取得深刻的教訓,不再犯同樣的愚蠢錯誤,那是另外一回事。周恩來在當時那個嚴峻的歷史時刻,忍辱負重,所做的實際上是為歷史負責,通過自身的實踐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以向後人作出垂範。 <閱讀詳文>

如今邁步從頭越 (一九七七年)

17/12/2012

盧希平接到來自北京的通知,告訴他 “父親已去世” 的消息。最後一次見到父親,那已是十五年前,在火車站上汽笛長鳴,他哭成淚人似的﹐緊緊擁抱著父親那勞累佝僂的身體﹐不忍離去,直到火車真要開行的最後一刻。想起那生離死別的一幕,他就忍不住淚下如雨。沒想到那次別後﹐真是從此陰陽永隔,再見無期。最可恨的是,原來父親早在六年前已鬱然而終,為什麼拖到現在才告訴死者的親人?他一時之間感到悲憤難平。屈指算來,父親死時正是七一年林彪事件之後,那年月想是國內政治最黑暗、最荒唐的時候。如今毛主席也走了,文革也終於過去了,共產黨才慢慢抽出時間來處理這些小事情吧?他感到非常悲哀。<閱讀詳文>

韶華勝極

12/11/2012

在紫氣紅塵的生命長河中,由於時空的交聚,四十年前集結了一群男生,結緣在皇仁書院,絃歌一堂,共同渡過了一段青蔥而激揚的光輝歲月,期間茁長成人,各領風騷。<閱讀詳文>

讀関品方博士大作“那些年”有感

24/7/2012

最近发现自己一个弱点,缺乏逻辑。在交流中,尤其是在回答英文问题的时候老师都会说我语言缺乏逻辑,答完题后没有主旨没有很好的安排,终于明白之前的雅思口语为什么只有5.5分了。于是决定以后勤动笔,因为写作也许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逻辑思维,组织语言的方式。还有就是,特别惊讶我的文章会出现在您的个人主页上。倍感荣幸~~<閱讀詳文>

出席世界視網膜大會的感言

24/7/2012

七月中旬漢堡的天氣晴朗宜人。來自全球各地的代表們濟濟一堂, 出席第十七屆世界視網膜大會與及相關的全球視網膜論壇和訊息交流會議,會期四天。我和曾建平會長代表港區出席。<閱讀詳文>

.

10/7/2012

关教授好,其实之前就访问过您的个人主页,看了些您的文章,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的文笔不好,所以很多时候都不会去写,只是在脑子里想一想,去体会,去感悟,甚至去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只是用说的方式。但我也一直相信一个小规律:会写的人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一定可以更有交际。平时就经常感叹自己为什么在人前总是不善言辞不善表达,最后就把它归咎为个人性格问题,个人风格问题,所以就更加不会去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其实倒不是没话说,就是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閱讀詳文>

但有梅花便不同

17/5/2012

本期舊生會<會訊>介紹一位文采風流的皇仁舊生---關品方同學。他是63-70的舊生,在校時以理科生而出任中文學會主席,兼學生報<文苑>總編輯。閱讀詳文>

香港特區未來的願景

1/5/2012

「任重而道遠, 讓我們齊心, 一路攜手往前走」
梁振英先生勝選,或許能夠為香港開創新局。我希望港人在往後五年,要堅持監督他和他的團隊,共同為港人同胞的樂業安居,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要促使特區政府虛心地傾聽香港市民的聲音,要他們承諾要用心執政,要公平的照顧每一個市民,不要辜負港人的期待。  <閱讀詳文>

誰識情長繫神州

12/4/2012

二千年來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是以儀禮典章凌駕行政制度,以道統規範超越法律制度。二千年來中國傳統的治學方法,是以概念分析代替科學實驗,偏重文史哲宗而輕視數字管理。西方工業革命前在人類科學文明尚處於較低水平的時候,上述文化側重未暴露國力的差距,且閉關鎖國可以不管國際的變化。晚清以來中國被迫打開大門與外國人交往,才發現彼此已存在極大的落差。 <閱讀詳文>

荔灣湖畔總關情

12/4/2012

因著一點小事情,又適逢廣州交易會,岸朝到五羊城來一趟作短暫逗留。這天晚上是舊曆八月的下弦月,已是中秋過後的多少天了,但仍然月色如水,靜靜地照著岸朝和结雲、綺華三人在燈影槳聲的荔灣湖上,舟中對飲暢談相見歡。 <閱讀詳文>

為梁振英草擬勝選演說全文

3/3/2012

「我們任重道遠, 讓我們齊心, 一路攜手往前走」
2012年3月25日 謝謝大家在這裡等,尤其勞累了大半天,大家還這樣情意相候,大家等我來。讓我來跟大家先說一聲:謝謝,謝謝大家!我們在場的朋友、在電視機前面很多港人同胞,還有網路上的網友,大家好。 對於今天2012年特首選舉的結果,我們勝選,我要在此向大家致上最深的謝意。 <閱讀詳文>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 我與陳坤耀教授知遇之緣

15/6/2007

我第一次看到「Edward Chen」這個名字,是1967年。他是一本流行的中學會考生物料參考書的作者。1968年我生物科考到了A,部份原因可能是參考了這本書。升上預科,我便選修預備攻讀醫科的科目。在那年代,皇仁書院的學生在公開試的成績出眾。好成績的學生大多計劃考入香港大學,選修醫科、工程、理科和文科。要到幾年後,我才知道陳教授也是皇仁書院舊生...
<閱讀詳文>

劇憐孤雁悲失路

程翔案是一個典型的「情、理、法」被混為一談的例子。與程翔認識多年的人們,很難相信他竟會自覺地做間諜。但程翔案不能單純從感情出發去判斷。一般民眾,特別是感同身受的新聞工作者,當然同情程翔的處境,認同他是一個有強烈愛國心的人,數十年如一日,夢寐以求祖國的進步、民族的興盛和人民的豐足。
<閱讀詳文>

三年結伴百般情

關品方(一九七三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畢業)

 

我自畢業以來,東奔西跑多少年一直在外工作,倍感與故舊疏離之孤清。至今我已在亞太區六個堿市工作過,而且估計明年又會再有調動。這次我倒真希望回到香港(或中國)去,始終她是我們的歸宿和根源。或許我會因而經港滯港的時間會比較以前多些,可以參加「師友」計畫,出席「劉伶會」,與及各個溫馨聚會---例如那個「人生五十才開始」的飯局,或者每月一次的「正經會」。


<閱讀詳文>

The quiet achievers and change makers

While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managers and civil servants are well known in the community, we must not ignore “the quiet achievers and change makers” - people in NGOs and social community service organizations engaged in creating jobs for the underprivileged, as well as those who have dedicated and committed to voluntary work quietly and yet steadfastly over the years. They build the backbone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ir effor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the community through nurturing a donation and contribution sub-culture, thus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fabrics of Hong Kong which often times go unnoticed. As Mahatma Gandhi has rightfully put it, “A small body of determined spirits fired by an unquenchable faith in their mission can alter the course of history”. Margaret Mead was also full of admiration of these quiet achievers and change makers. She said, “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ncern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 And Pierre Omidyar was full of praise of this group of people, stressing that “: We exist for one single purpose: so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discover their own power to make good things happen. We are building a network of participants, because we cannot do this alone.”
<閱讀詳文>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理想

發生在港大校園內的警力侵權事件,孤立來看只是小事一樁,但由於當天李克強副總理受到疑似過度捧殺的接待,引發港大校方有依附權貴的嫌疑,社會上羣情洶湧,議論紛紜。當天莊嚴壯觀的庆典, 落得灰黯的結果,令人扼腕。 凡事皆有其前因後果,事件的發生,表面而言,有行政安排上的誤謬和錯漏, 深層而言,其背後同時潛藏立校原則有否被忘卻甚至被背叛的疑惑,亟需及時檢討。港大應對其<<篳路藍縷,百載傳承>> 的轉折作出反思, 力爭實事求是,檢討失誤, 探索將來。
<閱讀詳文>

多少恨

不見姚希有兩年多了。這一陣子忙著搬家,整理桌上的舊信件和舊照片時,偶然地翻出一張多年前和一班朋友在雪梨歌劇院前的留影。站在正中間微揚著頭,笑得燦爛如盛夏的陽光的那個女孩,就是姚希。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男男女女帶著各自不盡相同的往事,先後離鄉別井老遠跑到這裡來,走在一起。那些日子裡,書念不成、身份弄不到。打發著寶貴卻不能善用的時光,只感覺到青春在嘶嘶流走。我們都是掉在時間的夾縫裡的一群,就像身前身後有兩座高牆,呐喊得聲音黯啞,蹦跳得力也盡了,總無法逃出去。
<閱讀詳文>

博士夢魘:“求知”和“究竟”

博士夢魘:“求知”和“究竟” ——與讀者探討分享《地球末日拯救隊》的大愛情懷

 

讀罷關品方博士的心作,一種難于言盡的情愫久駐心田。是感動,是鼓舞,是信心,是力量。《地球末日拯救隊》,看是一部描述七名拯救隊員恪盡職守、盡展所長“洞悉天機”的科幻小說,似是作者50年後“童心依舊”的又一次宣示,但我更願意把它當作是一篇探索宇宙、追問生命、心系社會、關愛人生的言情小說來品讀!
<閱讀詳文>

为中华之掘起-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每当我听到人们谈论周恩来在文革十年的表现时抱有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本人就屡感愤愤不平。近来有关周氏在其晚年的所谓过失,多有不尽不实的报导及故意贬低的批评,对一般读者而言可能会造成错误的理解。如果日积月累以讹传讹听之任之,将来有关周氏的一生评价或会因习非成是而产生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或未可料。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亟须及时挽狂澜正视听的大事情。
<閱讀詳文>

秋思-遥寄母亲

我年少时,常听得母亲当她心情愉快时轻唸一段古文,教我背诵。她那带乡音的唸段,现在回想起来,还萦绕耳际,令我不胜希嘘,油然生出一种身世之感,甚至有泪水欲夺眶而出。母亲离世转眼已三年有馀,她的一生,花样年华而遭逢战乱,隻身来港,胼手胝足,协力持家,鲜有称心的安稳幸福的日子。五十三岁那年,因故患脑溢血,在鬼门关走了一趟回来,其后反覆缠绵病榻凡二十七年。人生的三分之一在病厌的状态中蹒跚走过。而这麽多年来我却未尽为人子应尽的孝道,在外东奔西跑,就是不懂得「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不懂得多关怀她、反哺她。「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如今我只能以失眠报答她了。
<閱讀詳文>

从郑海泉君荣昇汇丰大班说起

最近汇丰高层变动,最为瞩目的是郑海泉出任香港汇丰的主席。郑氏草根阶层出身,大学时代更一度被当时港英殖民地政府的政治部列为危险人物之一,认为他极端激进,须对之严加监控。然而,三十多年后,这个当年「左倾」的年轻人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全港首屈一指的银行大班。
<閱讀詳文>

匡世扶危生死以,大爱超然正是他-悼冯以超学兄

我与冯以超学兄认识超过三十九年了,这是一段不短的日子。在我们留学日本的那几年,以超兄和我一同在香港留日同学会工作。以超兄从庆应大学毕业后,我介绍 他到三菱集团辖下的日本邮船株式会社香港分公司工作,更是夙缘前订。那年我刚以国费留学生的资格到一桥大学念硕士,做海运政策的研究,暂别已工作了四年的 日本邮船。以超兄毕业后欲返香港谋职,因此顺理成章地我就推荐他接替我的职位,并且得获录取。早年我们在香港大专公社初识,以至其后在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 文,保卫钓鱼台各种社会运动的参与中屡有并肩作战的情谊。以超兄自日本返香港后,彼此由于工作上的关系,睽违多年。及至十年前我亦鸟倦知还返港安顿后,在 新世纪论坛竟与以超兄重逢。历经数十年的风霜雨雪,以超兄仍一贯地热衷社会及政治活动,一颗赤诚真挚的心,驱动他在寻找真理。他希望为香港、为祖国贡献出 一己的力量的鸿鹄大志,仍一以贯之,从不稍移。人贵有献身的志气、胆识和恒心。以超兄几十年如一日,站稳爱国家爱民族的立场,念兹在兹,都是为祖国的繁荣 富强,人民的自由幸福而不懈努力。他后来参加新世纪论坛做秘书长的工作,在立法会内为几位志同道合的议员们出谋献策,充分发挥他在日本时期学到的现代政治 学的精髓,对社会政治经济人与事错综复杂的判断,往往有其独到的眼光和见解。香港从反殖到回归,处处都有以超兄留下的踏实而稳重的足印。
<閱讀詳文>

情是何物?

清朝有词人纳兰成德,名句「人到多情情转薄,如今真个悔多情」,千古传诵。古来被情所困的男女不知凡几,近日香港发生两宗惊人的社会事件,都与情困有关。 一是继母因妒忌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而买凶伤人,一是丈夫要求与分居妻子复合被拒自杀而妻子随亦自杀殉情。两项个案的原因和情节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样, 都是为对情爱的执迷不悟枉自困厄而不得解脱。
<閱讀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