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2017

宗教信仰的基础是敬畏。人有这种心情,看来是必须的。

你看那明月青山画意,听那大河绿水书声; 雨后娇花解语, 风前古树龙钟;图中华之兴起,为祖国而奉公。

爱国和宗教并不矛盾。下愚不可迁,大惑终生迷。揭惑斥愚,唯有信念,不能勉强的。
国内需要对造物者存敬畏之心的。太追求物质丰盛和享受的国民,不行。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后,还要强起来。 强起来后,还要贵起来。


关品方
2017年8月8日

永遠懷念唐一柱先生

30/01/2016

唐一柱先生,我們的ALBERT兄,于1944年5月15日出生,香港工業專門學院電機學畢業後,遠赴英國利物浦科技學院和英國曼徹斯特科技大學深造,1967年取得英國曼徹斯特科技大學電機學院院士資格。唐先生是香港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曾任香港科技協進會會長,也是香港建造業協會資深會員和香港營造師學會資深會員。唐先生有豐富的專業工作經驗,曾任職英國電纜公司,香港工業專門學院,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是香港理工學院首席講師和香港建造業訓練局行政總監 。

我和唐一柱先生是香港大學先後期的畢業生,對唐先生的生平和他一生努力不懈的工作成績,早就如雷貫耳。我們一群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的老朋友,港大畢業後數十年來風雨無間,每月都聚首一堂,互相支持鼓勵,默默為香港作出我們各人力所能及的貢獻,其中就有唐一柱先生的夫人,香港著名的建築師陳慧芳女士。今天,我在唐一柱先生的辭靈和追悼會上,承唐太陳女士的重托,代表我們一群數十年來風雨同路的老朋友和老同學們,向唐一柱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悼念,希望痛失伴侶的陳女士節哀。唐先生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們將追思和懷念他,支持唐太今後繼續在人生路上奮進。

唐一柱先生一生在電機工程領域為香港訓練了無數人才,成績斐然。2003年,唐先生獲香港特區政府授予榮譽勳章。他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港方代表的選舉委員會成員,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特區政府的推選委員會委員。

我記得,唐先生早年曾遠赴南極訪問長城站和中山站。他回憶南極之行時,對中國科研人員在簡陋條件下開展的環保工作深為讚歎。他說過:“我們在南極拜訪了我們國家的考察站,發現有些外國國家只是為設站而設站,純粹著眼以後南極的資源開發。他們不僅沒有進行科研活動,反而造成污染,生活污水沒有進行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到海裡去。而中國南極各站的污水都要進行二級處理才排放,垃圾也要分門別類處理。”作為香港南極考察隊員之一,令唐先生感動的是,中國科學家這種可貴的環保工作,是在相對簡陋的生活條件和缺少資源的情況下進行的。中國在南極的長城和中山兩個站,每個站只有幾十個人,交通工具只有一隻橡皮艇和一輛小型雪地坦克。唐先生認為,人們只知道98%的陸地被千萬年積雪覆蓋的南極,是個美麗的白雪沙漠,但卻往往忽略南極與人類生態環境之間的重要關係,以及中國科學家在那裡開展工作的情況和意義。他說,到南極的中國科研站訪問考察的所見所聞,令香港的科學工作者感動。他努力把中國在南極科研的重要意義向港人宣傳,為中國南極科研活動籌募經費和添置設備。

今天,香港人正不斷努力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力。唐先生和他的朋友們考察南極之後的實際行動,是成立了一個旨在資助中國科研活動的“南極考察基金籌募會”。舉一反三,我們可以看到唐一柱先生一生熱愛生命、熱愛科學、熱愛地球的崇高品質,是我們學習的模範。

緬懷唐一柱學兄的高風亮節。唐先生的浩瀚人生,一柱擎天。心如大海,處處齊平。

關品方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名譽教授
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關品方:香港需要設立文化局——從去殖民化問題說起

16/10/2015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51016/s00012/1444931825660
【明報專訊】最近和一些朋友談起去殖民化和去中國化的問題。這實在是當前香港問題的核心;陳佐洱點題及時,沒錯。問題是他也許沒機會把問題說得更清楚具體,引來不少疑慮甚至責難,各方均不討好。這又是北京好心做壞事的一例。本文參考近期各種論述,先討論去殖民化的問題。

簡單說「去殖化」 易惹誤解
筆者認為,去殖民化的方針,最重要的是從理論到實踐都要進行「歷史分析,理性摭拾,去蕪存菁,擇善優化」。一部殖民歷史,隨着工業革命而來;是人類社會從封建主義走到資本主義進而帝國主義這個歷史階段的產品。它由資源、生產和市場等經濟因素驅動,帶有掠奪、壓迫和霸佔的元素。但同時有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文化發展和管治體制,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落差等引起的軍事因素。因此,對被殖民的國家和人民而言,是被侵略與受屈辱的歷史,但同時也是現代文明躍進和傳播的歷史。就香港而言,大英帝國的殖民者帶來了較為完備的貿易、金融與自由民主/法治體系和一套較為先進的文明價值觀念,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安身立命的歷史基礎。因此,簡單地說「去殖民化」的話,如果不指明去除歷史認知上何種意義的殖民化,容易引起港人誤解和反感,不單難令港人徹底反思自身的現代歷史,更容易深化港人身分意識危機和導致身分認同進一步模糊化,效果適得其反。

因此,當官方指摘殖民之惡而要求完全的「去殖民化」時,反對派回報的同樣是決絕的「去中國化」,從而在國民意識與本土意識上造成了斷裂的鴻溝,難以踰越和溝通,進一步造成社會撕裂和兩極分化。我們不可以泛泛地談論「去殖民化」,特別要避免口號式的政治宣示。

去殖議題 不可迴避
香港人一貫對歷史不感興趣。筆者認為,歷史觀是關於大是大非問題宏觀的價值判斷。先不說中學課程免去歷史必修的錯誤;單就去殖民化這個議題而言,值得香港人長期深入地思考和商榷,不可迴避。學界、政界以至出版界/文化界/教育界和社會各界都應廣泛參與。可惜特區政府沒有文化局。不然,可以通過文化局引導這項工作,根據香港的現代歷史與香港人身分意識構成的特點,辯證地/冷靜地/不帶任何政治偏見地看待殖民遺產。這不是簡單地譬如說保留街道名稱和保育景賢里等集體回憶的問題。事實上,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的根本邏輯起點,就是一種關於香港殖民歷史的辯證觀點,即肯定和繼承殖民遺產中的合理因素,批判和改造其中的不合理與不正當因素。如果徹底「去殖民化」,那就應當完全批判一切殖民遺產,搞「一國一制」。顯然,鄧小平和當年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設計者正是採取了社會體制和歷史階段發展辯證互動的立場,而不是僵化的完全批判/絕對否定的立場。

去年的佔領運動確實反映了香港人的國民意識危機,其中對殖民史觀的美麗記憶和浪漫留戀也是事實。這裏面有太多值得我們分析的深層原因,其中當然包括來自對立雙方的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也不能只怪罪他們任何一方),移動互聯網的社交群組特色(一呼百諾的集體號召),年輕一代對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不平鳴(上位/上樓/上學難),還有內地勢如破竹的經濟發展及自由行帶來的生活習慣上的街頭衝突。但我們不能因為港人回歸18年不但沒有民心回歸,而且漸行漸遠走向另一個極端,而認為殖民遺產完全是負面因素。

必須堅持一國兩制辯證法

對待香港的殖民遺產及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問題,必須繼續堅持一國兩制的辯證法,向我們自己(特別是年輕一代)講清楚:第一,英國殖民者統治歷史有其雙重性,即侵略壓迫和制度建設同步兩面展開,需要區別對待;且要認識清楚殖民制度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大英帝國自身的殖民利益;第二,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已經肯定和傳承了殖民遺產的合理因素,批判改造了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因此香港管治包括政制發展必須以基本法為準則和依據,關鍵在如何落實;第三,香港近年的社運表現,在立法會內外,特別是佔領運動的過程中,引起了包括香港社會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移動互聯網的威力在此)對香港人國民意識與民族認同的深切憂慮,因此適度批判香港人意識中的殖民主義殘留以及建構一種更加穩健的香港人國民意識,是中央和香港共同的建構家國意識的任務;第四,去殖民化不以改變香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為目標,不突破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框架,而只以抑制全盤西方化和過度本土化的意識為要旨。第五,如果一國兩制證實能夠成功實踐,香港社會和諧有序,2047年後香港應爭取繼續按照基本法運作下去。

港對國家貢獻 源於殖民地背景
事實上,香港在英治的殖民時期,正正由於這個特定的歷史環境和與內地有異的機遇,提供了極好的土壤和條件,讓好幾代的有家國情懷的仁人志士和工商學各界在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北伐中原、抵抗日寇,以至戰後70年來在香港發揮了極其獨特而關鍵的作用。本文限於篇幅的關係,不能一一細列,僅略舉幾人,希望歷史學者有教於後學:從孫中山到張愛玲,從周恩來到顧維鈞,不論時間或長或短,影響或大或小,他們都曾在香港工作過。香港對國家做出過不可取代的貢獻,其原因主要源於其英屬殖民地的背景。

總之,香港要去殖民化,只能走這樣的道路——就是「歷史分析,理性摭拾,去蕪存菁,擇善優化」。想來,特區政府還真要成立一個文化局,為港人補課,長期努力,配合教育局踏實地開展工作,履行這個歷史過渡的艱巨的建設民心的任務。這樣做,此消彼長,際此國家和平崛起的歷史時期,根本不用太擔心港人被「去中國化」。 作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教授、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董事、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中國智慧管理學會會址講座

30/06/2015




日期:2015年6月19日晚上7時15分
地點:中國智慧管理學會會址
香港九龍尖沙咀山林道 18 號柏豪商業大廈 1 樓 ‧
電話: (852) 2117-2263 Chinese Wisdoms Society

梁启超信笺

14/04/2015

Christmas Card

29/12/2014

From a reader in the USA

19/11/204

關博士,您好: 十月在華府有幸聆聽您內涵豐厚的演講及餐聚時當面討教,收益頗豐,受教良多。回家後看您的作品,上網查看有關您的報導和網站消息。發現您簡直就是一個超人,處理公務、上課、演講、做公益、出差、寫作、吟詩, 大概除了睡覺,沒有什麽能夠讓您停止思考。而您臉上的悅色讓我相信:思想著[大我]是快樂的 —— 跳脫出[小我]的思想。 很難得,在這紛擾、功利的濁世,還有您這樣的堅持和奉獻。敬佩! 附件和鏈接是您演講後的通訊報導。華府作協的慣例是將報導寄送給演講者,方便演講者作為資料收集。如果您需要報紙,我也有,可以寄到您府上。 文章中若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期待您再次光臨,給我們更多的養分。 衷心感謝您

平衡與和諧分享會- 天地共融

8/8/2013

專欄13-從國家大事看家庭小事

8/8/2013

最近流行說中國夢。我的理解,中國夢是各族人民希望國家是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現代 (高質量科技和環境)和文明(高水平文化和修養)的國度,人民和諧幸福,社會繁榮富裕。還有所謂的中華情,那就是對近現代被侵略的一段歷史的悲情,追求國家獨立民族平等的熱情,為囯捐軀浴血奮戰的真情,對故土眷戀不捨的鄉情,還有對華夏文化藝術的感情。中國夢見基於中華情。中華情推動我們追求中國夢。

一個家庭從基層往上流動,白手興家,上一代努力奮鬥,讓下一代有出頭的一天,這個過程和中國過去兩百年來的經歷,在宏觀的意義上來說,有相似之処。譬如說,做父母的,如果在家裏也奉行民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公公婆婆都凡事有商有量,對孩子言傳身教,很有好處。孩子到一定的年紀,逐步給他們相應的自由,尊重他們的選擇,不縱不寵,一直培育到他們成人獨立。從小教導他們懂得理財,量入爲出,養成儲蓄的好習慣,有計劃地掙錢,有節制地花錢,家裏財政互相支持,餘錢懂得孝敬父母長輩。至於教育,要重視讀書以外的愛好,德智體平衡發展,培養親近大自然的習慣,鼓勵孩子樂於奉獻,樂於助人,勇於嘗試,善於溝通;重視與人分享,懂得禮讓他人。

這些做法,理論都明白不過,但家長們往往知易行難。退一萬步說,從功利的角度考慮,教出孝順有爲的子女,對自己是莫大的安慰和滿足。將來不單可以享兒女的福,更可以享媳婦女婿的福,進而享孫兒孫女的福。這是每一個家庭的夢想,每一個家長的情懷。親情推動我們往上走,推動我們為實現我們為自己的家庭編織的美夢。古語說,修身齊家,我想就是這個意思。讓我們都來愛家,都來想一想怎樣做好父親,好母親; 對家庭有情懷,有夢想。

專欄12-風光的背後

8/8/2013

這段時間我到歐洲度假去了, 剛囘港,還忙著翻看過去數周的舊報紙。陳振聰的案件已審結了。法官對他的嚴厲批評可以說是大快人心。我想,如果我們相信上帝的話,他真是上天給我們極好的反面教材。香港的法院主持了公道,伸張了公義。這案件暴露出來,讓人有所警惕。貪婪原來可以如此無廉恥, 欲望原來可以如此無盡頭, 自私原來可以如此限制。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他風光的背後,原來如此骯髒。不要看他鋃鐺下獄時的可憐相。因爲可憐的人,往往有他可恨之処。

本文不打算細談他的事情。我只是想到,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過程。重復的行爲會養成習慣。習慣的累積會形成性格。一定的性格會影響際遇。際遇的囘盪會塑造命運。所以我經常說,行爲和習慣最終決定際遇和命運。而行爲和習慣是從小養成的, 極可能受家庭的影響最大。我們不難想像,父母如果,自私無禮,多行不義,貪婪無厭,庸俗無恥,他們的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耳濡目染,會不受影響嗎?在德育方面,學校的教育頂多是輔助性的,家庭的教育才真正是決定性的。

我年少時家窮,父母親教我育我,勞苦功高。他們給我的教育是, 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而滿足纔是真實的財富。不管我們信不信任何宗教,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們縂是叫人懂得感恩知足。感恩纔有安寧,知足纔有快樂。所謂富有,不在金錢,而在心態。我們不可以腦子裏面貧窮,窮到只剩下金錢。爸媽還教我,學問,知識,才華,修養和能力是根本。我的體會,人脈關係是輔助,是催化劑。而最重要的,是正確的思維,正派的作風,正直的人格。成功的人,不是贏在出生背景,而是贏在後天培養出來的思維,作風和人格。

現代人唸書不少,但生孩子前,大概都沒有學過怎樣做父母。我建議,大家都來補上這一課。

專欄11-爲什麽母愛最偉大

8/8/2013
 

関品方

(品味人生,良方解讀)

 

母親節早過去了。但我還有話説。 我母親去世已十二年了。她是在2001年端午節當天逝世的。回想起來,日子過得那麽快, 真嚇了一跳。我每次到將軍澳拜祭亡母時,縂不忘帶上 BEYOND的一首歌,[真的愛你],低頭肅立在她的墓前,靜靜地聆聽,同時回憶她生前的一切。這首歌的歌詞,我記得熟了,隨手都可以默寫出來。

 

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 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後。 縱使囉嗦始終關注, 不懂珍惜太內疚。仍記起溫馨的一對手, 始終給我照顧未變樣。理想一天終於等到, 分享光輝盼做到。春風化雨暖透我的心。 一生眷顧無言地送贈。是你多麼溫馨的目光, 教我堅毅望著前路。 叮囑我:跌倒, 不應放棄。沒法解釋怎可報盡親恩, 愛意寬大是無限。請准我, 說聲:真的愛你。 請准我,說聲:真的愛你。

 

我年少時家窮,母親教我育我,勞苦功高。是她教我成語故事,教我古文詩詞,教我唱兒歌,教我溫習功課。晚上乘涼,我們圍坐她身旁,聼她講嫦娥奔月,水漫金山,十八相送,還有康梁變法,八囯聯軍和辛亥革命。我從母親那兒學到蘭亭序,長恨歌,琵琶行,總理遺囑,還有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更有三字經和四字文,唸到爛熟,到現在還可以琅琅上口。她刻苦持家,和父親一道,相當一段長時間,把家裏連堂房大伯小姑,還有小舅總共四個家庭的負擔扛起來,二話不説,井井有條。那些年,是戰時戰後的苦日子,香港多少人家都這樣,也不獨我家而已。記得當年大旱,隔四天才有一天供水四個小時。還有就是颱風溫黛襲港,十號風球,大風大雨中,樓下漏電發生火災,父親在西環店鋪歸家不得,我們要拆了床,用床板在天井搭橋,由母親領著小孩們爬到對過的唐樓躲避,幸好有驚無險。

 

爲什麽母愛最偉大?那是因爲這種愛不爲什麽, 不用解釋,無須理由。母親教我,一切要從愛家做起。家裏面的親情,愛情,感情和恩情,給我溫暖,給我力量。母親的叮囑,是我永不放棄,堅毅不移,昂首前路的動力。

 

母親,我真的愛你。  

專欄10-什麽是關愛孩子的正確態度

8/8/2013

近年來有所謂港童現象。港童的特點, 就是自我中心,哭閙著要這要那,在公車上爭座位,凡事都要大人遷就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港童又自立能力不足,需要菲佣印佣或泰佣照顧起居飲食。長大後的港童,還要依賴父母帶著上大學,陪著去面試。更嚴重的,成爲隱蔽青年,加入啃老一族。

現代人都接受多年的學校正式教育,但恰好沒有機會學習怎樣做父母。這是一門叫家庭教育的科目,學的是情感教育, 立志教育, 挫折教育和 就业教育等。良好的家庭教育建基在和諧的夫婦關係上。現代人的婚姻變得脆弱。孩子面對離了婚的父母,生活在單親家庭,這種傷害是無形的,可以是很深刻的。他們會缺乏安全感,對人際關係抱懷疑的態度,不敢輕易投入感情。

我想,除了大自然,世間最可愛的, 只有孩子。只要我們抱有一種誠懇和友善的態度,跟他們説話不必思索,也不必衿持; 和他們遊玩不用拘束,也不用擔憂。我們千萬不要溺爱孩子,不能放任他們去爭座位,凡事只懂伸手, 爭先恐後,自私自利, 到頭來反過來受害的是父母自己。儿童教育应寓教育于娱乐,既不叱駡,又不縱容。我們應該和孩子交朋友,珍惜二十多年共聚的歡樂,因爲快樂的日子往往很快就會在天真爛漫中溜去。

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人才素质的基礎培养, 關鍵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我們要重视家庭教育,不管多忙, 都要亲自教育孩子们读书、写字、与孩子做朋友,同游乐同玩耍,和他們谈笑风生;以自己的智慧、知识和远见,盡量对孩子们进行言传身教;以討論的方式去指导他们,以鼓励、勉励、分析和表扬的方法去引导他們。待他們終于成長了,找到他們的另一半,離開父母的懷抱,那時候,儘管捨不得,也縂得由他們去。因此,父母要珍惜孩子還在自己身邊的日子。

專欄9

8/8/2013

最近看梁启超的書, 看得津津有味。很多我們現在還在爭論不休的議題,他都說過,而且談得很好。他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政治家,中国学界称他为“文化巨人”。他的许多观点,至今看来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譬如說教育,他強調品格教育及人格教育是爲了培养智仁勇兼备的人,要進行趣味教育, 情感教育, 立志教育, 挫折教育, 就业教育和家庭教育。

梁啓超用现代教育的观点來説明他的教育思想。 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已經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教学经验介绍到中国。他在1897年已經提出,家庭不应溺爱孩子。儿童教育应以学习美国寓教于娱乐,“如演戏法”,对童教,动不動就要求写三百字、七百字的文章,负担过重。他严厉批评了以“八股”为主题的应试教育,反对注入式,批评课程设置过多,应减少学生操业时间等等。他还提出,教学内容应该灵活多样,多编歌诀书、问答书,使学生爱读易诵。他还说,人才素质的培养主要靠学校,但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还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启超本人对子女教育上十分成功,“一门三院士”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被视为教育成功的典范。梁启超有五子四女,个个都是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其中八个留学海外,个个归国报效,而且有三个院士。梁启超重视家庭教育,在百忙中亲自教育孩子们读书、写字、与孩子做朋友,同游乐同玩耍谈笑风生;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远见,对孩子们进行言传身教;以討論的方式去指导孩子们,以鼓励、勉励、表扬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这可说是广大家长和教师必學的理論和必走的道路。

專欄8-親子關係,重在溝通

8/8/2013

最近世界足球壇的世紀大事,可說是曼聯領隊費格遜爵爺光榮退休。他在抵達事業的頂峰時選擇急流勇退,時機拿捏得妙到毫顛。我有一群中學時期的好朋友,因爲有踢足球的同一嗜好,大約十年前組成了足球隊,兒子們都參加,大概一月一次在科大的足球場踢球。十年如一月,一直堅持到現在,不覺間第二代都已成長。回顧起來,我們這種親子活動,有以下的好處。第一,學習到團隊精神,凡事不可能單打獨閗。第二,每人各有分工,各具不同職能,要互相配合才能取勝。第三,學習到體育精神,風格,風度和氣魄比較爭取勝利更爲重要。第四,敬老謙讓,明白到長幼有序,對父輩尊長要有禮貌,踢法不可粗野,因爲自己的父親也在陣中。第五,不可以有個人英雄主義和自私自利,球隊的榮辱屬於全體隊員。最後,懂得與人溝通,因爲賽后分析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合理,才能讓人家信服, 要檢討成敗以便日後改進。我們每次踢完球後,一定一塊喝茶午膳,樂也融融,在飯桌上加強溝通,對於父子關係,極有裨益,因爲話題天南地北,除了談論足球之外,縂離不開學習,求學,做人,課餘活動和交朋結友之道。兒子們在父輩們的言談間,直接或間接了解到父親小時候的事情,是不可多得的 經驗,因而更能夠父慈子孝,私下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方便彼此無隔閡的,衷心的親子溝通。這種經驗和歷練,會延續很久,可說是畢生受用。

專欄7-知止能靜

8/8/2013

最近有一行禪師訪港,帶給我們很重要的訊息。他認爲修身主要的方法,是在煩囂的環境中靜下來聼自己的呼吸,做每件事情都多給自己時間,慢慢來不要焦急。譬如說在茶樓喝茶,在地鐵乘車,在公司開會,在旅遊景點,一群人擾攘嘈吵,如果懂得稍微放慢步伐,甚至停止下來,靜觀周遭的人世風景,你會突然心境平和下來,廓然開朗,有所頓悟。古語說得好,我們第一要懂得知道什麽時候停止對欲望的追求。《知止》。知止。止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到最後,我們就心裏就有所得。

我年輕時,投入社運和學運,跟現在的八零後和九零後十分相似。那些年我上大學,根本心不在求學,整天在外面跑。當年參加爭取中文成爲法定語文,我還只是一個中學五年級的學生,集會遊行,派發傳單,草擬聲明,跟那些大學生甚至社會人走在一起,大哥大姐們教會我很多事情。我對青春無悔。 但當年就是沒有想到,參加社運和學運的同時,要從多方面充實自己 – 學識,經驗和修為。最重要的是思考方法,才不會因爲對事情太熱衷而弄至迷失了自己。凡事要有節有度。易位思考,尊重對方,和諧相處,孝順父母,廣交朋友,敬老尊賢 - 這些聼起來都好像是陳腔濫調,實際上很有道理, 實質上是民主的真諦,我們才能培養心靈,享受生命的樂章。近日有好友的兒子太投入社運,爲此憂心如焚,和我談起。我想,首先是要《知止》,不時停下來,想一想,然後再往前走。

專欄6-盲人點燈的啓示

8/8/2013

記得小時候我父親每逢周末晚上都會在睡前和我們講故事。其中有一個關於盲人點燈,我聼得認真,記得清楚。按常理,盲人自己看不見,沒必要點燈。爲什麽他要這樣做?不單是為了方便別人,照亮他人,同時也讓人家看見自己,讓人家知道,有望人家可幫助自己。父親說,所以,我們要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首先要想到人家,也是為了自己。這既需要我們有逆向的易位思維,同時要求我們為善最樂,樂於助人,不求回報,先行奉獻。

做人的道理,有時候真的很簡單。這個故事一直陪伴我成長,指引我堅定地往前走,只問耕耘付出,不問收穫回報。近年我對禪有研究的興趣。禪就是一盞燈。它照亮我們的心扉,打開我們通往愉悅平和的大門。

今天在西鉄綫紅磡總站,有一個男孩舉止無禮,打從進出大堂電梯時已對大人們推推搡搡,原來是要趕進車廂爭位子。一進去發現早已坐滿,就大聲埋怨母親和其他家人行動太慢,令人厭煩。有一個中年人耐不住,站起來讓位子給他。他馬上搶佔, 也不表示謝意,視爲理所當然, 而且洋洋得意。他的大人家長們也不管他,讓他橫行霸道,默認他的行徑。這種我們略稱所謂的[港童行爲],近年已經見慣不怪,旁人不欲多管閒事,更成被動的幫兇。旁人如果都不吭聲,習非成是,沒人點燈,周圍漆黑,到頭來變成集體孽報,社會整體受損。

專欄5-讓愛聼得見,看得到

8/8/2013

這兩個月先後是母親節和父親節。我父親還健在,母親卻已逝世快十二年了。每年母親節到來的時候,我都特別懷念母親, 遺憾没有在她生前好好的孝順她,關懷她, 告訴她我愛她。我童年時,和絕大多數戰後嬰兒潮的人們一樣,在貧窮艱難的環境長大。父母到了香港,經過戰爭洗禮後,一無所有,從頭做起。大伯打仗時來往省港途中被日軍俘虜了去南洋服苦役,姑父後來也糊里糊塗失了蹤。戰時這種事情多的是。伯母和姑姑多少眼淚都哭不回來親人。大家庭上下老少十幾人,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我父母的身上。我母親九年之間生下了我們五個。遠房親戚從鄉下跑到香港都先到我們家落腳,他們堂叔舅母表姐嬸婆什麽的一大堆,反正就是熱鬧擁擠,但又不少齟齬磕碰,為了金錢有時也會翻臉抱怨。父親為我媽買了一部腳踏的勝家縫紉機,我唸小學和中學那十多年,母親日以繼夜替人家車衣,累死累活為來為去都是為兒女們。我三姐六年級時,得了急性腦膜炎,住院兩星期終于不治,母親哭得死去活來,摧心裂肺的,到最後淚乾了眼角出血,如今想起來我還感到揪心。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句話我們都懂,卻是放在心裏口難開。我是獨子,特別受寵,但就是不懂怎樣表達對母親的敬愛, 不懂得溝通。一旦進大學後,更是疏離。她才五十三嵗就中了風,從此輾轉病榻多少年。我對母親,只有愧疚。子欲養而親不在,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此。

我們於母親節期間,真要學習建立和母親的連繫和相處的技巧。讓我們對母親的一份愛聼得見,看得到,摸得著。千萬不能等。

專欄4-怎樣可以對自己有所節制

8/8/2013

在這個追求物質和金錢的現代社會,一般人免不了在消費上形成互相攀比的習慣。為了滿足被市場帶動起來的欲望,往往超前花費而不自知, 甚至先花錢后找錢,超前享受,先樂了再説。我們感覺富有了之後,而市場商品供過於求,就會有傾向要多買多吃,變得浪費。這是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必然後果。於是資源被耗用,環境被污染,廢物堆積,人類發展就不能持久,我們把下一代的東西都先用了再説。最近社會上有些有心人,呼籲不要浪費廚餘,很有道理。我們點菜,不要多點。點了要吃完,吃不完要打包拿走。在這方面,我雖不怎么信佛,但我認爲偶然吃素,很有好處。齋戒是對富足的一種克制﹐是對信仰生活的一種持守。限慾是節制自己的行爲的最好方法。不浪費是悲天憫人的起碼行動。我們來到世上來,唯一的目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要參與到生命裏面去。如果我們老是問:為什麼愛﹐為什麼施捨﹐我們永遠在問回報,那就解脫不了煩惱。我是凡事都看得開的人,因此感到快樂和滿意,永遠感恩。 因爲我想通了,萬事萬物都在改變﹐沒有所謂永恒這囘事。對自己的欲望有所節制,更是愛惜地球資源的最好方法。我們教孩子們也養成這個習慣,那就好像教他們學音樂學運動,他們就一定坏不到哪裏去。希望更多人們懂得這個道理,有所領悟;自己開竅後﹐最好也開導他人﹐那就功德無量了。

專欄3-衷心持久的關愛

8/8/2013

年輕人大概不太認識一位從英國來了香港大半個世紀的老太太。她名字叫杜葉錫恩, 現在九十多嵗了, 還健在。早年香港還備受英國殖民地式統治的時候,她為民請命,領導過工潮學運,反對港英政府的貪污腐敗和強權壓迫,站在廣大香港市民的立場上,對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和時間進行不懈的抗爭。她做過市政局民選議員,也當過立法會議員,九七前做過港事顧問, 最後的公職是過渡性的臨時立法會成員,見證了幾十年來香港的風風雨雨。她嫉惡如仇的鮮明立場,站在被壓迫階層的一邊,一以貫之。但她有理念之餘,有理性, 有節制,進退有据,懂得怎樣為了爭取權益打持久戰。她成立慕光學校,與杜學魁老先生從同事到同志,進而成爲夫婦,廝守半生,衷心持久,彼此互相關懷,愛護,體諒,突破文化隔閡,是異國姻緣的最佳典範,是香港的一個傳奇,芬芳馥郁,傳之久遠。是杜學魁教葉錫恩學懂了中國人的優點劣點,倒過來,是葉錫恩教杜學魁學懂了英國人的好處壞處。他們之間相輔相成,雙得益彰。

夫婦相處之道,說到底,就是要易位思考,經常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多聆聽對方心聲,多體會對方感受,自然心情平靜,心底產生愛意和暖意, 而對方一定可以感受得到。杜和葉兩位老人家的完美結合,是香港這個地方這個時代的特殊產物,說明開放包容和尋找共識纔是正道。

專欄2-愛護孩子要有節制

8/8/2013

上週我和太太去了新西蘭,為我的父親祝壽。每年這段時間,我們都去一趟的,問候他老人家。我父親已九十七嵗了,依然身體壯健, 頭腦清醒,活得開心有意義。他擅長書法,年輕時跟隨林世榮師傅習武。他是黃飛鴻的徒孫,南派洪拳的入室弟子。可惜林師傅只活到一九四三年。當年我父親還只二十七嵗。其後近六十年,他不論身在何地,都有業餘授徒, 而且從不收取酬金,只是過時過節徒弟們會送上小禮物,或者一同聚餐,羅漢請觀音。

我父親對待子女們有他一套, 就是從不過度寵愛,更不會溺愛。我有什麽事情做對了,他從不過分稱讚,更不會在很多人面前誇讚我。只有在適當的時候,當我們只一家人聚在一起時,才會輕描淡寫地提起,什麽地方做對了,做得不錯,但縂不忘為我們簡單替我們分析,還有什麽做得不夠,怎樣可以做得更好。他怕小孩子們嫌煩,不會絮絮不休地長篇大論。他是真心關愛子女。我們五個小孩,我大姐和小妹相隔九年,我排第四,是獨子。九年生五個,我們的父母那些年真不簡單。何況還有我大伯(戰時被日軍擄走)和小姑(他丈夫離奇失了蹤)兩家人要我父親照顧。我小時候修身養性之道,都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父親又教我習武,至今我依然記得洪拳自創的 [工字伏虎拳] ,在関氏宗親會的周年聚餐會上父子倆公開表演。縂之,愛護孩子要從内心出發,既不疾言厲色,尤不能寵溺,否則只會害他一生。

專欄1

8/8/2013

我多年前已在報章上寫過連載專欄。 只是近年停筆,轉而寫過兩本小説, 現在又已完成第三本小説的初稿, 計劃年内出版。如今蒙 [愛家周刊] 主編的錯愛,邀請我每週一篇在這裡寫專欄。我想, 最近幾年香港媒體上排山倒海的,政治議題汎濫,愛國愛黨愛港等所謂愛字頭文章太多,就是太少談到要愛自己,愛家人,愛家庭。[愛家周刊] 的出版,是一股清流,讓我們修身齊家,從根本做起。從個人,朋友,親人和家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做起,才是社會關係的基礎。戴卓爾夫人有一個政治理念,大意是說,社會是由個人組成,集體利益要落實到每一個國民。如果我們真正追求和諧包容,人際間有什麽不可解決的矛盾呢?何不互相體諒,互相關懷,有什麽比把暖意帶給我們周邊的人更重要呢?家庭内少一點爭辯,多一點溫馨, 社會上少一點戾氣,多一點祥和,我們能有感恩之心和經常帶著謝意,會活得更開心充實。因此, 我們應該多談怎樣品味美好的人生,從而找到溫暖世間的良方。我會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個人經歷出發,向讀者們娓娓道出世間上看似平凡卻又顯得貴重的訊息。讓我們每次見面時,沏一壺清澈的茉莉花茶,或備上一杯香濃的拿鉄咖啡,拉過一張籐椅,在和煦的日照下,共同分享人生的珍貴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