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為中華之崛起-發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

秋思-遙寄母親

從鄭海泉君榮昇匯豐大班說起

匡世扶危生死以,大愛超然正是他-悼馮以超學兄

情是何物?



 

 

為中華之崛起-發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

關品方
 

每當我聽到人們談論周恩來在文革十年的表現時抱有懷疑或否定的態度,本人就屢感憤憤不平。近來有關周氏在其晚年的所謂過失,多有不盡不實的報導及故意貶低的批評,對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會造成錯誤的理解。如果日積月累以訛傳訛聽之任之,將來有關周氏的一生評價或會因習非成是而產生不可挽回的惡劣影響,或未可料。因此,筆者認為這是亟須及時挽狂瀾正視聽的大事情。

周氏的一生成就,不錯就是近代歷史上中國人為了發奮圖強而進行艱苦卓絕努力的典範。他那一代的中國人,為中華的崛起無私地奉獻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是任何偉大的人物,都只能活在歷史之中,活在時勢之內。個人與環境之間的辨證關係,不是那麼容易說得清楚孰非孰是。文革十年是中華民族面臨的一場浩劫。但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中華民族擺脫封建文化的落後意識和文化沉澱真正走向共和邁向現代的歷史前夕不可避免的一段矯枉所以過正必經的一個陣痛過程。因為文化大革命徹底地暴露了這部份中華文化奴隸主義和封建意識的沉澱和糟粕,讓中國人能夠有機會藉此深刻反省,警醒後世不可再犯。文革是極其醜惡的反面教材,它的發生也許是壞事變成好事的歷史必然。至於今後中華民族是否真能從中取得深刻的教訓不再犯同樣的愚蠢錯誤,那是另外一回事。周恩來在當時那個嚴峻的歷史時刻,忍辱負重所做的實際上是為歷史負責,通過自身的實踐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以向後人作出千古的垂範。

周恩來逝世現已三十一年,如今回顧起來,從眾多歷史上的中外名人對他在文革十年中表現的評價來說,不少人都說得頗為深刻。周氏雖未能親手扭轉這場史無前例的動亂,但他卻以高度的堅毅精神,盡可能減輕了這場動亂造成的破壞和影響。他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獻身精神,選擇了一條比拍案而起更為複雜艱難的迂迴鬥爭的道路。這是歷史的結論。周恩來體現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他是為了中華的崛起,是為了整個人類的文明進步而奉獻一生。這是大仁、大義、大智、大勇四者兼顧的偉大精神,也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和民族文明的精神。有鑒別才可辨識,沒有文革十年的浩劫和動亂,不在如許昊天罔極的民族存亡絕續的逆境中,周氏驚人的膽識和氣魄,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竭智竭力地挽救國家的無比恢宏的豐功偉績,還真表現不出來辨識。

先說仁。周氏在文革的狂風惡浪中,在他的能力範圍下,盡可能地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文革期間有人不斷鼓吹分裂、武鬥。千萬人的生活為此變得支離破碎。文革十年周氏在苦海中渡過。他自己自願入了這無邊的苦海,因為心裏時刻惦記著同入苦海的廣大幹部和億萬同胞,日日夜夜操勞著為這些人們分憂解難。周氏雖然未能親手制止或扭轉這場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動亂,但他卻以高度的堅毅不拔的精神,盡可能減輕了這場動亂造成的破壞和影響,這是能人所不能,仁者之無邊愛心的體現。這不僅是在中華民族史上所僅見,即使在人類歷史上也屬極為罕有。

再說義。周氏在大是大非面前,義無反顧。他對壹切重大問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總是親自過問和處理,竭盡壹切努力穩定局勢,最大限度地減少大亂帶來的損失。他對武漢兵變和西藏叛亂的處理,他對民族資產階級和廣大知識分子的統壹戰線政策的維護和落實,都是大義凜然,堅持原則。他對多少年來共同奮鬥、艱苦備嘗的老同誌,盡力挺身而出地袒護和支持,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他保護陳毅、葉劍英和賀龍等的言行,最為典型,足以垂範千古。

再說智。周氏在文革的動亂期間與林彪及江青等壹大群出於利欲的私心、鉆了革命空子的奸佞展開妳死我活的鬥智。他往往能夠及時地采取壹系列保護措施,使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國防科技、輕重工業、糧食局、紡織局以至全國各主要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維持著起碼的秩序和穩定,使國家機器基本上維持正常運轉。他揣摩險惡的政治鬥爭形勢,不斷地在鬥智的過程中取得上風。例如他及時地淮備壹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讓日後文革的險惡風浪終於過去後,得以繼承慘遭割斷的民族大業。他心中沒有自己,只有革命事業,他對人民的關懷,實際上是在為革命事業爭取、保留和積聚更多的力量。他在權衡輕重的過程中拿捏分寸,分毫不差。他最終不能像其他壹些革命家那樣奮起鬥爭,有其長遠的考量。劉少奇含冤而死,千百萬人無辜死去,多少家庭支離破碎,幾許心靈被扭曲摧殘,怎樣在這個狂飆的年代起中和的作用、抗爭的作用、減少損失的作用,非大智之人不為功。

再說勇。他由於所處的地位艱難而且危險,在文革期間說了許多違心的話,做了不少違心的事,但他不做這些事,不說這些話,他自己也保不住,遑論保住鄧小平以下壹大批後來得以復出、並繼承他的遺誌、挽狂瀾於既倒的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階層,更不會有三十年後新中國走向小康、恢復正軌,如今重新上路的局面。周氏如此苦心孤詣,這樣忍辱負重,寧願肩負起歷史誤會的沈重枷鎖,是大勇的表現。

周恩來就是這樣壹個不可多得的仁義兼備、智勇雙全的人物。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現代史上,以當時的歷史發展階段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極其罕有的。他發揚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隨著歷史的發展,他的偉大而崇高的地位,勢將淩駕面前,成為豐碑式的英雄形象。中華民族能夠孕育出這樣壹個優秀的兒子,證明這個民族的強大生命力有其堅實的基礎,而周恩來誕生在這樣壹個民族存亡絕續的歷史階段,他的畢生事功和偉大實踐,說明他能夠掌握時代的脈搏,回應時代的呼喚,發揮其莫大的影響。建國前那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他,他也沒有辜負文革十年那個狂飆的時代。

回頁首

 

 

 

 

秋思-遙寄母親

關品方
2004年10月22日
甲申年重陽節東莞市旅次
 

我年少時,常聽得母親當她心情愉快時輕唸一段古文,教我背誦。她那帶鄉音的唸段,現在回想起來,還縈繞耳際,令我不勝唏噓,油然生出一種身世之感,甚至有淚水欲奪眶而出。母親離世轉眼已三年有餘,她的一生,花樣年華而遭逢戰亂,隻身來港,胼手胝足,協力持家,鮮有稱心的安穩幸福的日子。五十三歲那年,因故患腦溢血,在鬼門關走了一趟回來,其後反覆纏綿病榻凡二十七年。人生的三分之一在病厭的狀態中蹣跚走過。而這麼多年來我卻未盡為人子應盡的孝道,在外東奔西跑,就是不懂得「父母在、不遠遊」的道理,不懂得多關懷她、反哺她。「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如今我只能以失眠報答她了。

母親的確不曾在她生前展眉過。在我的記憶中,有她夜對孤燈為人裁衣幫補家計的身影,有她為了悲慟三姊夭折時淒厲號哭的摧心裂肺,也有她為了家境的捉襟見肘與父親爭執而低徊抽泣的面容,就是沒有任何她愉快地展顏微笑的一幕留在我的心坎中。後來我才知道,那一年在鄉間,與親鄰闊別多年,是返港前夕的餞別宴,她酒喝多了,也因從西樵山歸來勞累了整天,當晚她受不了親戚們覆述文革期間她父親在被批斗的折磨困頓中潦倒死去的片段,終致急性腦溢血而夤夜被抬上木船沿江送赴鄉間的九江醫院急救,最終死裡逃生,數月後父親和我們姊弟數人才輾轉經廣州把她接回香港。半年前返鄉時她還精神奕奕,返港時己是委頓不堪坐在輪椅上的老婦模樣。不孝的我,事發當時還在歐洲滯留,返港時才看到大姊案上一紙留書。我還記得開頭的幾句:「品,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不要驚慌。我們全都返回鄉下去了,因為媽……」大姊當時在瑪麗醫院當護士,二姊教書,妹妹還在唸社工,爸剛因健元堂中葯店結業遭遣散后賦閑在家,因此夫婦聯袂返鄉祭祖。我返抵家門時,一個親人不見,孑然一身,頓感伶仃孤苦。現在回想起來,猶歷歷如在目前,潸然淚下不能自已。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人間到此,萬念俱灰。母親已逝,百身莫贖。目裂神傷,萬般惆悵。重陽節前,孝子斷腸。母親!我的母親呀!

於是,母親那段帶鄉音的古文,又在我耳畔悠悠迴響。她幼承庭訓,知書識禮,念私塾到十五、六歲。外公家薄有田產,祖上與梁啟超游,母親聽說年輕時號稱南海九江第一美人。她那段古文,曾伴我多少個晚上徐入夢鄉,曾帶給我多少現世安穩的祈願!母親呀!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我十三、四歲時,終於在古文觀止賞識此文。而當時已屆青蔥之年,對母親漸少眷戀,更不暇深究這段文章的浩渺深意。昨天與一群舊同窗飲宴樓頭,觥籌交錯之餘,觸景生情,竟想起上述一段古文。

席間忽夢少年事,追念母親。今陰陽永隔,品方品方,情何以堪?我今亦已五十三歲,一事無成,兩袖清風。今夕何夕,登臨秋風。三杯淡酒,四顧蒼穹。男兒未濟,非關遭逢。康梁無繼,拙拙書空。辜負親恩,苦無寸功。悲懷難遣,馬蹄雪擁。哀哉親情,淚向肚中流;奈何遺恨,只有自己知。

(完)

回頁首

 

 

 

 

從鄭海泉君榮昇匯豐大班說起

關品方
二OO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最近匯豐高層變動,最為矚目的是鄭海泉出任香港匯豐的主席。鄭氏草根階層出身,大學時代更一度被當時港英殖民地政府的政治部列為危險人物之一,認為他極端激進,須對之嚴加監控。然而,三十多年後,這個當年「左傾」的年輕人成為當前炙手可熱的、全港首屈一指的銀行大班。

這無疑是香港特有的歷史現象,甚至可說是一個奇蹟。鄭氏的擢升,九七回歸和中國崛起固然是兩大主因,更關乎個人命運、性格、才能、際遇和機緣。歷史的必然和個別的偶然,交織寫下香港傳奇的又一章。筆者在此衷心地恭賀鄭氏事業更上層樓。

回首當年,正值所謂「火紅的年代」,不少青年學生受席捲全球的反越戰運動影響,更由於國內紅衛兵運動的衝擊,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衍生出反殖的浪潮,對建制作出批判的反思。從「極左」的不斷革命論及無政府主義到溫和的社會改良主義,吸引大批年青人、特別是大專學生投身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集會結社、遊學辦報,不一而足,進而為了尋找民族文化的根源而提出「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的行動綱領,前後凡十年。不少現時已五十出頭的當年的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參加過這段「學潮」,有共同的集體記憶。現在回顧起來,這段歷史反映了一個時代遞嬗脈搏的躍動,象徵了現代公民社會的啟蒙。獨立是精神。自由是思想。澎湃的熱情﹐鼓動年輕的雄心。

歷史的發展就是如此吊詭。有這樣一種說法:三十歲以前不嚮往共產主義的人不足觀。三十歲以後仍相信共產主義的人不足畏。不管所謂共產主義的「理想」所指為何,對年青人的追求和熱忱,社會人士﹝特別是執政者或當權者﹞應採包容、諒解及團結的態度,予以引導、開解和啟迪,并使之納入正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反思當政的容或不足之處。這是人類世代興替的代謝精髓,也是當代開明政治的人本要求。時代的洪流不斷向前。世界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永遠是屬於年青一代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港英政府一方面雖然煞有介事地列出他們認為要警惕的年青一代「危險人物」,另一方面仍清醒地理解到,他們本質上是社會的改革先行者,由於社會歷練及人生經驗不足,對時代發展的趨勢有超前趕進的思維,當時或不為世用,但如因勢利導,今天反政府、反建制的年青人,明天可以成為社會的棟樑、國家的領袖。此所以古人有所謂「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感慨。對年青人的「偏激」言論和行為,宜把眼界放長遠一點,對他們耐心一點、愛護一點、容忍一點,不可一棍子打死,或過早地斷定對錯﹐以至扼殺了社會上新興的、有可能代表時代前進方向的前瞻力量。

這類七十年代的香港年青人,除了現在已膾炙人口的鄭海泉之外,還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人士,或者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或者在工商界業有所成,甚至有些在政經界已有相當位績。不問他們當時「激進」的或多或少,他們都曾被學潮沖擊過,接受過時代洪流的洗禮。梁錦松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名字。陳毓祥魂斷釣魚台﹐令人扼腕。還有一大串,各有不凡際遇。從六七年到七六年,前後十個年頭,筆者少說也可列出近百個對時代有期盼的、有理想的、鮮活的當年「戰友」。他們大都各有歷練,多年來各奔前程。不少散處世界各地,也有不少多年後又重聚香江。他們相互組合及彼此之間都有過刻骨銘心的交往,或曾徹夜不眠雄辯滔滔,或曾聯袂出遊踏遍祖國大地以至歐美亞非拉。

筆者曾於七二年與鄭海泉代表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出席在印度孟買召開的第二屆亞洲學生協會周年大會。我們首先乘飛機輾轉經仰光抵加爾各答。由於自籌經費不足,坐最便宜的慢速硬座長途火車,經四十四小時的旅程,停數十個站頭繞道新德里去孟買。時值印度與巴基斯坦剛打完一場浴血戰爭,途中滿目瘡痍,而人民顛沛流離,困頓無依、哀鴻遍野。鄭海泉走路時較常人略為吃力,長途跋涉中其堅毅的一面至今仍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緬懷當年情,一路上是期盼譙樓初鼓,定天下安民心,祁當政者以萬物蒼生及黎民百姓為念,願士兵都能解甲歸田,言笑晏如。大地美好,我們年輕﹔應毋負風華正茂、結伴同遊、為天下憂、嫉惡如仇的好時年。今番回思前事,壯懷不減,無怨無悔﹔至今仍激蘯著筆者以人民赤子之心為心的良好願望與及對祖國繁榮富強未來的浪漫憧憬。

回頁首

 

 

 

 

匡世扶危生死以,大愛超然正是他-悼馮以超學兄

關品方
六月十六日
 

我與馮以超學兄認識超過三十九年了,這是壹段不短的日子。在我們留學日本的那幾年,以超兄和我壹同在香港留日同學會工作。以超兄從慶應大學畢業後,我介紹他到三菱集團轄下的日本郵船株式會社香港分公司工作,更是夙緣前訂。那年我剛以國費留學生的資格到壹橋大學念碩士,做海運政策的研究,暫別已工作了四年的日本郵船。以超兄畢業後欲返香港謀職,因此順理成章地我就推薦他接替我的職位,並且得獲錄取。早年我們在香港大專公社初識,以至其後在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保衛釣魚臺各種社會運動的參與中屢有並肩作戰的情誼。以超兄自日本返香港後,彼此由於工作上的關系,睽違多年。及至十年前我亦鳥倦知還返港安頓後,在新世紀論壇竟與以超兄重逢。歷經數十年的風霜雨雪,以超兄仍壹貫地熱衷社會及政治活動,壹顆赤誠真摯的心,驅動他在尋找真理。他希望為香港、為祖國貢獻出壹己的力量的鴻鵠大誌,仍壹以貫之,從不稍移。人貴有獻身的誌氣、膽識和恒心。以超兄幾十年如壹日,站穩愛國家愛民族的立場,念茲在茲,都是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的自由幸福而不懈努力。他後來參加新世紀論壇做秘書長的工作,在立法會內為幾位誌同道合的議員們出謀獻策,充分發揮他在日本時期學到的現代政治學的精髓,對社會政治經濟人與事錯綜復雜的判斷,往往有其獨到的眼光和見解。香港從反殖到回歸,處處都有以超兄留下的踏實而穩重的足印。

以超兄壹貫地與人民大眾親近。他看待事情的立場永遠從人民大眾的長遠的基本利益出發。他長期以來有點耳疾,因此說話較常人的聲音洪亮,偏於話多,但不會讓識者嫌煩。他自從知道罹患惡疾之後,更激發昂揚的生命意誌,努力鬥病之余,更讓其積極向上求生存求貢獻的精神感召他的親朋。他可說是奮鬥到最後的壹刻。他最後的壹篇電郵,抒發他對六四事件的看法,尤有獨到之處。

以超兄在歷史長河中,可能是寂寂無聞的壹個鬥士。其實我們每人又都何嘗不然?但時代列車浩浩蕩蕩,歷史潮流滾滾向前,正是由壹批又壹批的鬥士努力不懈奮進前行而創造出來的。以超兄可說是壯誌未酬而英年早逝。但他的誌向是頗足令人感奮的。我和他的祖輩都來自廣東省南海縣九江鄉,又同屬留日的學友,又於人生各個旅程上多有攜手共進的機會,因此感情特別深厚,惺惺相惜。記得去年我還曾勉勵他要好好戰勝癌魔,還相約他病愈後重遊東京位於三田和國立的慶應和壹橋的校園,還有就是同返九江緬懷祖輩的艱辛歷程。可惜這些許諾,如今都因為以超兄撒手塵環而不能實現,空餘惆悵。

以超兄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基督的聖靈庇佑下,他離世他往就如同轉出壹道旋轉門。他回歸到天主的懷抱後,相信仍會關心他的親愛的妻子莎莉還有他們的壹對寶貝兒女,以至他的好友。他對中國人民以至所有生命的大愛,仍將永留在認識他的人們的心坎中。

願以超兄在主懷好好地安息,認識你的人們將不會忘記你。你將活在我們的心中,很久很久。

 

     水木清華誌震遐,

     常樂我凈到仙家。

     匡世扶危生死以,

     大愛超然正是他。

回頁首

 

 

 

 

情是何物?

關品方

 

清朝有詞人納蘭成德,名句「人到多情情轉薄,如今真個悔多情」,千古傳誦。古來被情所困的男女不知凡幾,近日香港發生兩宗驚人的社會事件,都與情困有關。一是繼母因妒忌丈夫與前妻所生的兒子而買兇傷人,一是丈夫要求與分居妻子復合被拒自殺而妻子隨亦自殺殉情。兩項個案的原因和情節不同,但其本質卻是一樣,都是為對情愛的執迷不悟枉自困厄而不得解脫。

因愛成恨且遷怒於人,橫生歹念而鑄成大錯,這固然與當事人思想幼稚、缺乏守法觀念有關,但歸根結底,恐怕也是由於對愛的真正意義沒有正確的了解,因而為愛痴迷陷入困絕之境。丈夫有過婚外情但迷途知返,要求與妻子復合不果而輕生;妻子悲慟之餘為此殉情同赴黃泉;恐怕也是基於女方對愛的執著,頑固地拒絕對方因而走進死胡同。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現代人對愛情的觀念看來應增加多些理智的成份,減少些感情的因素,不要濫情,也不要薄情。取其中庸之道,才能更好地管理現代的人生。綜合而言,我們對愛情的觀念,應包含下列兩項相輔相成的正反兩面的要素:

(一)愛是奉獻和給予,不必要求回報。你若真正愛一個人,絕不會想到要傷害她。反之,另一方亦然。任何可能傷害對方的事都不要做,這樣才是真正愛對方。愛更加應該是無條件的,不要斤斤計較對方是否同樣程度地愛你。愛是不可比較的,也無須比較。以這樣的一種愛心來放棄尺度和衡量,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從根本上深愛對方。

(二)另一方面,愛也是有條件和有限度的,不可執迷不悟地盲目一愛到底,追求永恆的愛情。世間諸事都不斷在變化中,當往日海誓山盟的愛情已經起了變化,愛的基礎已不復存在的時候,要懂得及時抽離和放下。這樣做,本質上才算是真正深愛對方。特別是若對方對你的愛已有改變的時候,更應捨得,不可執著。

這兩個方面,表面上看來自相矛盾,但細想下去,實是互為因果的。要懂得怎樣真正愛一個人,首先要懂得愛自己。為了對方好好珍惜和保重自己。對方如果真正愛你,也會如此。愛的真諦,就是相信愛不是永恒的。一旦緣分消滅,就是放手、退後、離開的時候;既給予對方空間,也給予自己時間。千萬不可認為,愛可以天長地久、海枯石爛、永恒不變。明白到變幻才是永恒,才懂得怎樣珍惜與眼前人相對共享的這一刻,才可以活在當下,過得充實愉快而幸福。愛更是不可計較和比拼的。你真正深愛他就不應該計較他是不是同樣地深愛你。反過來說,他若真正愛妳,也就應該能夠易身而處地体諒你的處境。凡事若先有這種奉獻的精神,無怨無悔,不問收穫,只問耕耘,最終必能感動到對方而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又或者即使最終得不到你期待的回報,也只能夠承認這個不平衡的事實,冷靜地面對和接受。

因此,現代人的愛情觀念,應帶有三分理智,愛不可沉溺痴迷;應有所節制。愛應該適可而止,既不可縱情,也不可無情。愛情是人生最可貴的收獲之一,因此更應該用心用腦去清醒地處理。愛情雖是感性的範疇,應同時有理智的分析、利害的考慮和節制的覺悟。物極必反,要避免走向死胡同而不懂回頭,以至大錯鑄成不可挽回。因不智的一時沖動,愛反成恨,最終不但不是真正愛對方,反而是害了對方。愛得不到正確的「管理」,最終是害了自己,更加達不到愛對方這樣一個原來的基本出發點。

佛家要我們清心寡欲,斷愛捨情,這是消極的處理方法。現代人應該可以更加正面及積極地愛自己和愛自己認為值得愛的人,最終必有回報但不要期待回報,這樣才能達到雙贏的美好結果。

 

回頁首

回主页   |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