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掘起-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秋思-遥寄母亲
从郑海泉君荣昇汇丰大班说起
匡世扶危生死以,大爱超然正是他-悼冯以超学兄
情是何物?
每当我听到人们谈论周恩来在文革十年的表现时抱有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本人就屡感愤愤不平。近来有关周氏在其晚年的所谓过失,多有不尽不实的报导及故意贬低的批评,对一般读者而言可能会造成错误的理解。如果日积月累以讹传讹听之任之,将来有关周氏的一生评价或会因习非成是而产生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或未可料。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亟须及时挽狂澜正视听的大事情。
周氏的一生成就,不错就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为了发奋图强而进行艰苦卓绝努力的典范。他那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的掘起无私地奉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任何伟大的人物,都只能活在历史之中,活在时势之内。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不是那麽容易说得清楚孰非孰是。文革十年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一场浩劫。但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中华民族摆脱封建文化的落后意识和文化沉淀真正走向共和迈向现代的历史前夕不可避免的一段矫枉所以过正必经的一个阵痛过程。因为文化大革命彻底地暴露了这部份中华文化奴隶主义和封建意识的沉淀和糟粕,让中国人能够有机会藉此深刻反省,警醒后世不可再犯。文革是极其丑恶的反面教材,它的发生也许是坏事变成好事的历史必然。至于今后中华民族是否真能从中取得深刻的教训不再犯同样的愚蠢错误,那是另外一回事。周恩来在当时那个严峻的历史时刻,忍辱负重所做的实际上是为历史负责,通过自身的实践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向后人作出千古的垂范。
周恩来逝世现已三十一年,如今回顾起来,从众多历史上的中外名人对他在文革十年中表现的评价来说,不少人都说得颇为深刻。周氏虽未能亲手扭转这场史无前例的动乱,但他却以高度的坚毅精神,尽可能减轻了这场动乱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他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选择了一条比拍案而起更为複杂艰难的迂迴斗争的道路。这是历史的结论。周恩来体现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他是为了中华的掘起,是为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奉献一生。这是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四者兼顾的伟大精神,也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和民族文明的精神。有鉴别才可辨识,没有文革十年的浩劫和动乱,不在如许昊天罔极的民族存亡绝续的逆境中,周氏惊人的胆识和气魄,顾全大局、任劳任怨、竭智竭力地挽救国家的无比恢宏的丰功伟绩,还真表现不出来辨识。
先说仁。周氏在文革的狂风恶浪中,在他的能力范围下,尽可能地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文革期间有人不斷鼓吹分裂、武斗。千万人的生活为此变得支离破碎。文革十年周氏在苦海中渡过。他自己自愿入了這無邊的苦海,因为心里时刻惦记着同入苦海的广大干部和亿万同胞,日日夜夜操劳着为这些人们分忧解难。周氏虽然未能亲手制止或扭转这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动乱,但他却以高度的坚毅不拔的精神,尽可能减轻了这场动乱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这是能人所不能,仁者之无边爱心的体现。这不仅是在中华民族史上所仅见,即使在人类历史上也属極為罕有。
再说义。周氏在大是大非面前,义无反顾。他对一切重大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是亲自过问和处理,竭尽一切努力稳定局势,最大限度地减少大乱带来的损失。他对武汉兵变和西藏叛乱的处理,他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廣大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維護和落實,都是大义凜然,坚持原则。他对多少年来共同奋斗、艰苦备尝的老同志,盡力挺身而出地袒护和支持,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他保护陈毅、葉劍英和贺龙等的言行,最為典型,足以垂范千古。
再说智。周氏在文革的动乱期间与林彪及江青等一大群出于利慾的私心、钻了革命空子的奸佞展开你死我活的斗智。他往往能够及时地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使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技、轻重工业、粮食局、紡織局以至全国各主要政治、经濟、社会結構维持着起码的秩序和稳定,使国家机器基本上维持正常运转。他揣摩险恶的政治斗争形势,不断地在斗智的过程中取得上风。例如他及时地准备一份應予保护的干部名单,让日后文革的险恶风浪终于过去后,得以继承惨遭割断的民族大业。他心中没有自己,只有革命事业,他对人民的关怀,实际上是在为革命事业争取、保留和积聚更多的力量。他在权衡轻重的过程中拿捏分寸,分毫不差。他最终不能像其他一些革命家那样奋起斗争,有其长远的考量。刘少奇含冤而死,千百万人无辜死去,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几许心灵被扭曲摧残,怎样在这个狂飙的年代起中和的作用、抗争的作用、减少损失的作用,非大智之人不为功。
再说勇。他由于所处的地位艰难而且危險,在文革期間说了许多违心的话,做了不少违心的事,但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遑论保住邓小平以下一大批后来得以复出、并继承他的遗志、挽狂澜于既倒的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階層,更不会有三十年后新中国走向小康、恢复正轨,如今重新上路的局面。周氏如此苦心孤诣,这样忍辱负重,宁愿肩負起历史误会的沉重枷锁,是大勇的表现。
周恩来就是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仁义兼备、智勇双全的人物。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上,以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极其罕有的。他发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地位,势将凌驾面前,成为丰碑式的英雄形象。中华民族能够孕育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证明这个民族的强大生命力有其坚实的基础,而周恩来诞生在这样一个民族存亡绝续的历史階段,他的畢生事功和偉大實踐,说明他能够掌握时代的脈搏,回應時代的呼唤,发挥其莫大的影响。建國前那個偉大的时代造就了他,他也没有辜负文革十年那个狂飆的时代。
回页首
我年少时,常听得母亲当她心情愉快时轻唸一段古文,教我背诵。她那带乡音的唸段,现在回想起来,还萦绕耳际,令我不胜希嘘,油然生出一种身世之感,甚至有泪水欲夺眶而出。母亲离世转眼已三年有馀,她的一生,花样年华而遭逢战乱,隻身来港,胼手胝足,协力持家,鲜有称心的安稳幸福的日子。五十三岁那年,因故患脑溢血,在鬼门关走了一趟回来,其后反覆缠绵病榻凡二十七年。人生的三分之一在病厌的状态中蹒跚走过。而这麽多年来我却未尽为人子应尽的孝道,在外东奔西跑,就是不懂得「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不懂得多关怀她、反哺她。「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如今我只能以失眠报答她了。
母亲的确不曾在她生前展眉过。在我的记忆中,有她夜对孤灯为人裁衣帮补家计的身影,有她为了悲恸三姊夭折时凄厉号哭的摧心裂肺,也有她为了家境的捉襟见肘与父亲争执而低徊抽泣的面容,就是没有任何她愉快地展颜微笑的一幕留在我的心坎中。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年在乡间,与亲邻阔别多年,是返港前夕的饯别宴,她酒喝多了,也因从西樵山归来劳累了整天,当晚她受不了亲戚们覆述文革期间她父亲在被批斗的折磨困顿中潦倒死去的片段,终致急性脑溢血而寅夜被抬上木船沿江送赴乡间的九江医院急救,最终死裡逃生,数月后父亲和我们姊弟数人才辗转经广州把她接回香港。半年前返乡时她还精神奕奕,返港时己是委顿不堪坐在轮椅上的老妇模样。不孝的我,事发当时还在欧洲滞留,返港时才看到大姊案上一纸留书。我还记得开头的几句:「品,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不要惊慌。我们全都返回乡下去了,因为妈……」大姊当时在玛丽医院当护士,二姊教书,妹妹还在唸社工,爸刚因健元堂中药店结业遭遣散后赋闲在家,因此夫妇联袂返乡祭祖。我返抵家门时,一个亲人不见,孑然一身,顿感伶仃孤苦。现在回想起来,犹历历如在目前,潸然泪下不能自已。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人间到此,万念俱灰。母亲已逝,百身莫赎。目裂神伤,万般惆怅。重阳节前,孝子断肠。母亲!我的母亲呀!
于是,母亲那段带乡音的古文,又在我耳畔悠悠迴响。她幼承庭训,知书识礼,念私塾到十五、六岁。外公家薄有田产,祖上与梁启超游,母亲听说年轻时号称南海九江第一美人。她那段古文,曾伴我多少个晚上徐入梦乡,曾带给我多少现世安稳的祈愿!母亲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我十三、四岁时,终于在古文观止赏识此文。而当时已届青葱之年,对母亲渐少眷恋,更不暇深究这段文章的浩渺深意。昨天与一群旧同窗饮宴楼头,觥筹交错之馀,触景生情,竟想起上述一段古文。
席间忽梦少年事,追念母亲。今阴阳永隔,品方品方,情何以堪?我今亦已五十三岁,一事无成,两袖清风。今夕何夕,登临秋风。三杯淡酒,四顾苍穹。男儿未济,非关遭逢。康梁无继,拙拙书空。辜负亲恩,苦无寸功。悲怀难遣,马蹄雪拥。哀哉亲情,泪向肚中流;奈何遗恨,只有自己知。
(完)
回页首
最近汇丰高层变动,最为瞩目的是郑海泉出任香港汇丰的主席。郑氏草根阶层出身,大学时代更一度被当时港英殖民地政府的政治部列为危险人物之一,认为他极端激进,须对之严加监控。然而,三十多年后,这个当年「左倾」的年轻人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全港首屈一指的银行大班。
这无疑是香港特有的历史现象,甚至可说是一个奇蹟。郑氏的擢升,九七回归和中国掘起固然是两大主因,更关乎个人命运、性格、才能、际遇和机缘。历史的必然和个别的偶然,交织写下香港传奇的又一章。笔者在此衷心地恭贺郑氏事业更上层楼。
回首当年,正值所谓「火红的年代」,不少青年学生受席卷全球的反越战运动影响,更由于国内红卫兵运动的衝击,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衍生出反殖的浪潮,对建制作出批判的反思。从「极左」的不断革命论及无政府主义到温和的社会改良主义,吸引大批年青人、特别是大专学生投身各式各样的社会运动,集会结社、游学办报,不一而足,进而为了寻找民族文化的根源而提出「认识祖国、关心社会」的行动纲领,前后凡十年。不少现时已五十出头的当年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参加过这段「学潮」,有共同的集体记忆。现在回顾起来,这段历史反映了一个时代递嬗脉搏的跃动,象徵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启蒙。独立是精神。自由是思想。澎湃的热情﹐鼓动年轻的雄心。
历史的发展就是如此吊诡。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十岁以前不嚮往共产主义的人不足观。三十岁以后仍相信共产主义的人不足畏。不管所谓共产主义的「理想」所指为何,对年青人的追求和热忱,社会人士﹝特别是执政者或当权者﹞应採包容、谅解及团结的态度,予以引导、开解和启迪,并使之纳入正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当政的容或不足之处。这是人类世代兴替的代谢精髓,也是当代开明政治的人本要求。时代的洪流不断向前。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永远是属于年青一代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港英政府一方面虽然煞有介事地列出他们认为要警惕的年青一代「危险人物」,另一方面仍清醒地理解到,他们本质上是社会的改革先行者,由于社会历练及人生经验不足,对时代发展的趋势有超前赶进的思维,当时或不为世用,但如因势利导,今天反政府、反建制的年青人,明天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国家的领袖。此所以古人有所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感慨。对年青人的「偏激」言论和行为,宜把眼界放长远一点,对他们耐心一点、爱护一点、容忍一点,不可一棍子打死,或过早地断定对错﹐以至扼杀了社会上新兴的、有可能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前瞻力量。
这类七十年代的香港年青人,除了现在已脍炙人口的郑海泉之外,还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人士,或者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或者在工商界业有所成,甚至有些在政经界已有相当位绩。不问他们当时「激进」的或多或少,他们都曾被学潮冲击过,接受过时代洪流的洗礼。梁锦松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陈毓祥魂断钓鱼台﹐令人扼腕。还有一大串,各有不凡际遇。从六七年到七六年,前后十个年头,笔者少说也可列出近百个对时代有期盼的、有理想的、鲜活的当年「战友」。他们大都各有历练,多年来各奔前程。不少散处世界各地,也有不少多年后又重聚香江。他们相互组合及彼此之间都有过刻骨铭心的交往,或曾彻夜不眠雄辩滔滔,或曾联袂出游踏遍祖国大地以至欧美亚非拉。
笔者曾于七二年与郑海泉代表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出席在印度孟买召开的第二届亚洲学生协会周年大会。我们首先乘飞机辗转经仰光抵加尔各答。由于自筹经费不足,坐最便宜的慢速硬座长途火车,经四十四小时的旅程,停数十个站头绕道新德里去孟买。时值印度与巴基斯坦刚打完一场浴血战争,途中满目疮痍,而人民颠沛流离,困顿无依、哀鸿遍野。郑海泉走路时较常人略为吃力,长途跋涉中其坚毅的一面至今仍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缅怀当年情,一路上是期盼谯楼初鼓,定天下安民心,祁当政者以万物苍生及黎民百姓为念,愿士兵都能解甲归田,言笑晏如。大地美好,我们年轻﹔应毋负风华正茂、结伴同游、为天下忧、嫉恶如仇的好时年。今番回思前事,壮怀不减,无怨无悔﹔至今仍激蘯著笔者以人民赤子之心为心的良好愿望与及对祖国繁荣富强未来的浪漫憧景。
回页首
我与冯以超学兄认识超过三十九年了,这是一段不短的日子。在我们留学日本的那几年,以超兄和我一同在香港留日同学会工作。以超兄从庆应大学毕业后,我介绍他到三菱集团辖下的日本邮船株式会社香港分公司工作,更是夙缘前订。那年我刚以国费留学生的资格到一桥大学念硕士,做海运政策的研究,暂别已工作了四年的日本邮船。以超兄毕业后欲返香港谋职,因此顺理成章地我就推荐他接替我的职位,并且得获录取。早年我们在香港大专公社初识,以至其后在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保卫钓鱼台各种社会运动的参与中屡有并肩作战的情谊。以超兄自日本返香港后,彼此由于工作上的关系,睽违多年。及至十年前我亦鸟倦知还返港安顿后,在新世纪论坛竟与以超兄重逢。历经数十年的风霜雨雪,以超兄仍一贯地热衷社会及政治活动,一颗赤诚真挚的心,驱动他在寻找真理。他希望为香港、为祖国贡献出一己的力量的鸿鹄大志,仍一以贯之,从不稍移。人贵有献身的志气、胆识和恒心。以超兄几十年如一日,站稳爱国家爱民族的立场,念兹在兹,都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自由幸福而不懈努力。他后来参加新世纪论坛做秘书长的工作,在立法会内为几位志同道合的议员们出谋献策,充分发挥他在日本时期学到的现代政治学的精髓,对社会政治经济人与事错综复杂的判断,往往有其独到的眼光和见解。香港从反殖到回归,处处都有以超兄留下的踏实而稳重的足印。
以超兄一贯地与人民大众亲近。他看待事情的立场永远从人民大众的长远的基本利益出发。他长期以来有点耳疾,因此说话较常人的声音洪亮,偏于话多,但不会让识者嫌烦。他自从知道罹患恶疾之后,更激发昂扬的生命意志,努力斗病之余,更让其积极向上求生存求贡献的精神感召他的亲朋。他可说是奋斗到最后的一刻。他最后的一篇电邮,抒发他对六四事件的看法,尤有独到之处。
以超兄在历史长河中,可能是寂寂无闻的一个斗士。其实我们每人又都何尝不然?但时代列车浩浩荡荡,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正是由一批又一批的斗士努力不懈奋进前行而创造出来的。以超兄可说是壮志未酬而英年早逝。但他的志向是颇足令人感奋的。我和他的祖辈都来自广东省南海县九江乡,又同属留日的学友,又于人生各个旅程上多有携手共进的机会,因此感情特别深厚,惺惺相惜。记得去年我还曾勉励他要好好战胜癌魔,还相约他病愈后重游东京位于三田和国立的庆应和一桥的校园,还有就是同返九江缅怀祖辈的艰辛历程。可惜这些许诺,如今都因为以超兄撒手尘环而不能实现,空馀惆怅。
以超兄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基督的圣灵庇佑下,他离世他往就如同转出一道旋转门。他回归到天主的怀抱后,相信仍会关心他的亲爱的妻子莎莉还有他们的一对宝贝儿女,以至他的好友。他对中国人民以至所有生命的大爱,仍将永留在认识他的人们的心坎中。
愿以超兄在主怀好好地安息,认识你的人们将不会忘记你。你将活在我们的心中,很久很久。
水木清华志震遐,
常乐我净到仙家。
匡世扶危生死以,
大爱超然正是他。
回页首
清朝有词人纳兰成德,名句「人到多情情转薄,如今真个悔多情」,千古传诵。古来被情所困的男女不知凡几,近日香港发生两宗惊人的社会事件,都与情困有关。一是继母因妒忌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而买凶伤人,一是丈夫要求与分居妻子复合被拒自杀而妻子随亦自杀殉情。两项个案的原因和情节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样,都是为对情爱的执迷不悟枉自困厄而不得解脱。
因爱成恨且迁怒于人,横生歹念而铸成大错,这固然与当事人思想幼稚、缺乏守法观念有关,但归根结底,恐怕也是由于对爱的真正意义没有正确的了解,因而为爱痴迷陷入困绝之境。丈夫有过婚外情但迷途知返,要求与妻子复合不果而轻生;妻子悲恸之馀为此殉情同赴黄泉;恐怕也是基于女方对爱的执著,顽固地拒绝对方因而走进死胡同。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现代人对爱情的观念看来应增加多些理智的成份,减少些感情的因素,不要滥情,也不要薄情。取其中庸之道,才能更好地管理现代的人生。综合而言,我们对爱情的观念,应包含下列两项相辅相成的正反两面的要素:
(一)爱是奉献和给予,不必要求回报。你若真正爱一个人,绝不会想到要伤害她。反之,另一方亦然。任何可能伤害对方的事都不要做,这样才是真正爱对方。爱更加应该是无条件的,不要斤斤计较对方是否同样程度地爱你。爱是不可比较的,也无须比较。以这样的一种爱心来放弃尺度和衡量,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从根本上深爱对方。
(二)另一方面,爱也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不可执迷不悟地盲目一爱到底,追求永恒的爱情。世间诸事都不断在变化中,当往日海誓山盟的爱情已经起了变化,爱的基础已不复存在的时候,要懂得及时抽离和放下。这样做,本质上才算是真正深爱对方。特别是若对方对你的爱已有改变的时候,更应捨得,不可执著。
这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来自相矛盾,但细想下去,实是互为因果的。要懂得怎样真正爱一个人,首先要懂得爱自己。为了对方好好珍惜和保重自己。对方如果真正爱你,也会如此。爱的真谛,就是相信爱不是永恒的。一旦缘分消灭,就是放手、退后、离开的时候;既给予对方空间,也给予自己时间。千万不可认为,爱可以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永恒不变。明白到变幻才是永恒,才懂得怎样珍惜与眼前人相对共享的这一刻,才可以活在当下,过得充实愉快而幸福。爱更是不可计较和比拼的。你真正深爱他就不应该计较他是不是同样地深爱你。反过来说,他若真正爱你,也就应该能够易身而处地体谅你的处境。凡事若先有这种奉献的精神,无怨无悔,不问收穫,只问耕耘,最终必能感动到对方而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又或者即使最终得不到你期待的回报,也只能够承认这个不平衡的事实,冷静地面对和接受。
因此,现代人的爱情观念,应带有三分理智,爱不可沉溺痴迷;应有所节制。爱应该适可而止,既不可纵情,也不可无情。爱情是人生最可贵的收获之一,因此更应该用心用脑去清醒地处理。爱情虽是感性的范畴,应同时有理智的分析、利害的考虑和节制的觉悟。物极必反,要避免走向死胡同而不懂回头,以至大错铸成不可挽回。因不智的一时冲动,爱反成恨,最终不但不是真正爱对方,反而是害了对方。爱得不到正确的「管理」,最终是害了自己,更加达不到爱对方这样一个原来的基本出发点。
佛家要我们清心寡欲,断爱捨情,这是消极的处理方法。现代人应该可以更加正面及积极地爱自己和爱自己认为值得爱的人,最终必有回报但不要期待回报,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美好结果。
回页首
|